青蓮崗文化遺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東北35公里的宋集鄉青蓮村,向北4公里臨古淮河(又稱廢黃河)。從1951年被發現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進行過四次調查和一次發掘。因在青蓮崗發現而得名。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炭化后的秈稻粒及漁獵用具等。還發現有紅燒土建筑殘跡,距今約在6000至7000年。兩個陶制的井圈,距今約有兩千多年 。
宋集青蓮崗-6.jpg (486.83 KB, 下載次數: 1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遺址的發現,給研究中國遠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收獲,它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有機地聯系了起來,在地域上連成了一片,形成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系,為我國原始社會史、古代文化史、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資料。遺址現建有文保所和小型文物陳列室。
宋集青蓮崗-5.jpg (493.91 KB, 下載次數: 1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蓮崗文化遺址,在沭陽萬北、灌云大伊山、阜寧梨園、連云港二澗村、邳縣大墩子均有發現,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社會發展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1]青蓮崗文化的發現,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系。遺址建有文保所和小型文物陳列室。
宋集青蓮崗-1.jpg (452.46 KB, 下載次數: 1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青蓮崗遺址,1982年2月被省政府調整公布為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蓮崗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辛勤勞動,繁衍生息,并形成了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蓮崗文化。它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分支,屬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階段,它分布極廣,因"首先發現于江蘇淮安青蓮崗而得名。據測定,青蓮崗文化遺址距今約5360年"(郭沫若《中國史稿》)。
宋集青蓮崗-2.jpg (477.33 KB, 下載次數: 1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青蓮崗,一名東崗,在北崗東里許,地名土城,崗巔松三株,遠近識之,數百年物也"(《續纂山陽縣志》卷十四),它位于淮安區城區東北,"廢黃河"以南二里許的宋集鄉青蓮村,距楚州(今淮安區)城區70余里。青蓮崗是因為"早年在崗上有一座青蓮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長蓮花著稱"(《考古學報》1955第九冊),因而以寺得名為"青蓮崗"。崗上有一個村莊,即青蓮村,村子南邊有一塊地方,土色灰黑,縱橫面積約2000平方米,黑土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層,是有機物焚化或腐化后的堆積,其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物。由于當地群眾多年在此取黑土肥田,久而久之,這里就變成一個大水塘了,因此大家把這塊地方稱為黑土塘。
宋集青蓮崗-4.jpg (464.59 KB, 下載次數: 1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青蓮崗的地理環境具備了原始氏族部落的生存條件,它原來就是一條崗脈,與西邊的缽池山相連,向東綿延到附近的土城子、高莊、章家橋、茭陵一帶,北面是淮河故道(即廢黃河,因1194年宋光宗時黃河決口,改變河道,奪淮入海,故今稱之為廢黃河),青蓮崗文化氏族部落同其他文化氏族部落一樣,他們選擇了這個"臨近水源的崗阜安排住地"(郭沫若《中國史稿》)。
宋集青蓮崗-3.jpg (476 KB, 下載次數: 1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3 16:10 上傳
宋集 · 青蓮崗文化遺址
攝影:姚炳亞(版權圖,轉載請聯系授權)
青蓮崗文化遺址,雖然解放以前早經當地群眾發現,但國民黨政府沒有重視,直到解放后,當時的華東文物工作隊配合治淮工程,在1951年底、1952年初、1953年冬先后作了四次調查清理,發現了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遺址和許多漢代墓葬,說明了青蓮崗一帶包含有兩種不同時代的文化層。1958年2月南京博物院再次組織了一個十三人的工作隊,配合當地群眾積肥,又一次進行了調查和清理,進一步證實了青蓮崗為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從青蓮崗文化遺址發掘的遺物,表明了我們的祖先"吸收了其他地區不同文化的優點,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他們過著定居生活"(《考古學報)1955第九冊),早就辛勤勞動、繁衍、生息在淮安大地上。
: ^8 Y* h) @8 `& ~& K2 B; ?8 R%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