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淮安人網 于 2020-8-20 09:40 編輯
. u+ H g8 Q8 ~: h+ q4 x) f( U) e9 J1 h+ C' q; a+ ?
淮安人網文章未經授權,' [) P! N+ g5 K+ n+ k6 h
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盜圖抄襲,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淮安新城,三年兩次出土古代水工遺存,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上的重要考古發現”,將在全國考古、文史、水利界引起轟動……( o( U& C$ V# N! m. b5 @) N2 j* X
2017年7月,從“古末口”碑亭直南百余米、邗溝故道東岸地下5-6米處,搶救了4件水工遺存,其中的南、北兩道平行磚墻,相距約50米,與邗溝故道水流方向呈90度夾角。墻體厚約1米,高分別約2米、1.5米,殘長分別約12米、9米。南墻的南面、北墻的北面,分別留有若干縱向凹槽,槽間距離約1米。有的槽內依然嵌著尚未腐爛的斷殘木樁。木樁除了縱向的,還有少數穿墻而過屬橫向的。專家們結合砌進墻身、露出銘文的城墻磚,判斷為南宋時期的閘壩。' z# n3 F8 \$ z& S- O3 U+ E4 D1 `1 x
20200820_092702_000.jpg (107.56 KB,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1 M# C3 d% x* w3 I4 f
南墻的南面
7 q2 L, k8 Z1 P(位于萎縮變窄的邗溝故道東岸,北距“古木口”碑亭約150米)
4 Z& [; G% P, ?7 m) T) V5 }* `7 g8 G# Z. D* |% d0 V. q
20200820_092702_001.jpg (91.95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x: o5 `/ [5 H6 @, w
+ P: Q2 S6 e1 ?- b/ A3 h/ l0 R
北墻的北面
4 [6 ~) g6 |8 {(位于萎縮變窄的邗溝故道東岸,北距“古木口”碑亭約100米)
' g' l9 ^% i9 _8 p& \
- X% w0 z" R0 Z6 L6 q 2020年6月,從長安路泵站擴建工地,地下3-4米處搶救了兩面對峙的磚壁,壁面與邗溝故道水流方向一致,兩壁相距約3米,恰好處于穿過城腳根的南水門位置。磚壁釘有鐵局,還留有清晰的縱向閘門槽,閘塘底部用花崗巖條石鋪就。考慮城墻建于元末明初,初步判斷為明初的水閘。
% t" _* N2 z* Q, `6 B
20200820_092702_002.jpg (358.25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5 n' n9 V4 X4 n% W- S, x, q; |! O: `0 u
* c4 D7 @5 s2 M5 b0 k% R7 P
明初的新城南水門(水關)
. ^$ L" X# l. Q+ q+ k: {+ G% |& U) L. U* s9 ~: s6 ~8 C$ k+ t
20200820_092702_003.jpg (93.83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w, e5 C3 J. a" s2 H t
* K$ A# u( d) Z( ?* B5 c水門閘墻上的鐵鋦殘件
/ R3 j; L) f. I+ I! J" k/ i" O$ e( l
" b1 o& G0 L ]
狹義的“古末口”,是指建于公元前486年、屬春秋末期的北辰堰,它比都江堰還早200多年。當年吳王夫差欲與齊王爭霸,特開鑿邗溝連通江、淮二水,以便運輸糧草兵員。為節省時間與財力,巧借幾片較大的湖泊,僅在這些湖泊之間鑿溝聯通,最終接上淮水下游呈“U”字形的山陽灣底部。臨竣工才發覺溝底高于淮底,為防溝水盡泄入淮,在溝、淮交匯處筑堰間隔。由于地處北辰坊,故名北辰堰,亦稱北神堰或北辰埝,俗稱末口,意為邗溝的末尾。
/ B( ]6 ^0 y7 R u 歷史上的邗溝,多次拓寬、浚深,經歷三次大幅度的裁彎取直,以至邗溝東道變為邗溝西道。宋代以后才改稱為“運河”,從北辰堰向南陸續增添的邵伯、茱萸、新興、龍舟4堰也定了位。但漕船經由末口翻越北辰堰入淮的狀況,2000多年長期未變。& x j, ?& @' k3 z3 l8 Q
640.png (174.09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31 上傳
南船行駛到此,靠兵卒或牲畜拉拽過堰。后來改進為人力推拉絞關,亦相當艱辛。7 J# [, Q. @9 i/ j
20200820_092702_004.jpg (66.66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20200820_092702_005.jpg (44.22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人、畜拉拽船只過堰 / s- }6 ^: Q( q' T4 @% [3 |
/ [* }5 Z' D& z) u* N
20200820_092702_006.jpg (263.26 KB,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9 A/ L; K% Y( ~, W- v0 r
1 P3 ?& q# @7 r ~6 t: y, ~人力推轉絞關過堰
$ O6 N" o9 c9 D$ k8 b% E- W4 K1 Y) H% o# Y! x6 a/ [( T! E
《宋史▪喬維岳傳》總結了江淮之間——中國大運河初始段 5處堰壩的弊端:& Y' z4 N, V( ]4 g6 R6 R( F
. h o0 {' x) t1 @* c8 z7 [ “……運舟所至,十經上下,其重載者,皆卸糧而過,舟時壞失糧,綱卒緣此為奸,潛有侵盜”。
) K; h) j5 X& W7 y) G) H2 M 為革除弊端,“維岳始命創二斗門于西河第三堰(茱萸堰),二門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廈屋,設懸門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橫橋岸上……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滯矣。”從這段引述文字,可知喬氏所創船閘,首先在茱萸堰旁邊試驗,有上、下兩個相當于閘門的“斗門”,相距735米(以每步1.47米計算),門上建工作橋,已與現代船閘結構基本相似!
+ @: W8 [/ i% I# v" f. l$ V& j( Q2 G3 [7 M7 q1 X& `
據《京杭運河志(蘇北段)》記載,宋初,淮安城北段的運河已有南、北二斗門船閘,南閘位于香橋,北閘位于天妃宮附近。“二閘險溜異常,過閘者多祭神求庇護。” 香橋、天妃宮,后來都被圈在新城之內。1 k; K2 G2 v6 s
( |7 ^5 I- f0 ]% Q. L+ ~' e2 T 又據陳鳳雛《北神堰》記述,宋初,北神堰舟船出入,仍用盤壩方式。“堰度舟,歲多壞。”轉機發生在天圣二年(1024),淮南轉運司向朝廷報稱:5 e4 O$ V4 w- p
9 G( \; f; J4 \6 C) t# I: n* D
“楚州北神堰、真州江口修水閘成功。” “以時啟閉,漕舟果便,歲省堰卒十余萬。”面對驚人的效益,朝廷下詔:“凡可以仿此造閘處,令作規劃上報”,并將負責修閘的楚州稅監王乙及真州排岸陶鑒“優升職務”。
0 b. c- n8 W* H% z' C8 F, c3 D2 U 據《京杭運河志(蘇北段)》統計,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真、揚、楚、泗運河上,共有斗門水閘79座(含泄水閘)。可見北宋時代水閘普及程度之高。
' G0 ^1 G {3 [* S E2 O3 w8 }
2 t5 j" x" c% J8 k3 Q! E5 \
3 N2 G" H# C/ ^! T. ]" }# {6 C+ w 令人驚喜的史料,來自日本和尚成尋的《參天臺五臺山記》,記述了作者乘海船從淮河通過北辰堰旁船閘的全過程:2 Q1 Y: [+ A" P% d
熙寧五年(1072)九月十六日,乘船過北神堰,乘潮漲時開閘,先入百余只;亥時出船,依次開第二水門,船在門內宿。十八日戌時開水閘出船。 F7 Y. k! g. N
9 [6 J9 o) K$ w9 R當你仔細讀完這短短的50來字,肯定會驚奇地發覺:48年前的天啟二年,設置在楚州、真州兩地的船閘,不再是“二斗門”,而是升級版的“三門兩室”了。而且每個閘室都足夠大,竟能容納舟船百余只!過閘耗時接近3天1夜帶1晚。第一天九月十六日,趁漲潮開啟第一道閘門,海船陸續進入第一閘室;待到晚上10點鐘前后,打開第二道閘門,讓眾船進入第二閘室,在里面過宿,度過十七日一整天及十八日的白天;待到十八日晚間8點鐘前后,開啟最后一道閘門,眾船駛離第二個閘室,進入內陸運河。
6 u9 ^7 a1 B \3 S
) A v1 h+ j4 F3 h+ i新城構筑于元末明初。位于城墻下面的南水門,肯定不是宋朝的。判斷為明初,還有《京杭運河志(蘇北段)》的又一根據:“次年(洪武十年),又建新城上、下二閘,上閘在新城城北,下閘在新城內,二門相接,內通菊花溝,外通淮河。”* u; `$ H1 h9 H8 H! H3 Z0 @
4 t6 s. x1 q+ F3 F, M
你可能會對上面史料中的前后數據產生懷疑:北宋天啟二年創建的“三斗門”,到了明代洪武十年,怎么會變成“二斗門”?
$ \ V( ^# W/ K9 Z. q _4 D' U
$ `8 z b0 M* I$ t" D/ |2 Z其實,這是人文地理的滄桑變化帶來的。比如明嘉靖以后,河道總督潘季馴大筑黃河兩岸堤防,河床淤墊日甚,江淮地勢加劇變成北高南低,那時的伏秋汛期,連邵伯鎮“平流”之水也由北而南,且日漸湍急。再比如明萬歷十七年(1589),黃河挾淮河由草灣直趨安東(今漣水),淮安新城北門外大河淤棄。在漸變過程中,“三斗門”減至“二斗門”,最終連“二斗門”都廢棄,均屬于歷史的存在。
$ [* J5 e7 l# ?+ t, P$ ]- }4 K) t3 x: Z( Q
讓思緒回到當前:新城北邊的遺存,與再向北約100多米處的北水門前身的北辰堰,當年是補充關系,還是替代關系?而此處,與南水門的磚閘,是組合關系(組合成船閘,能容百余只船),還是領屬關系?暫時無法下結論,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最近出土的南水門閘墻在地下較淺處,有可能疊加在深處或附近深處的宋代水工之上。+ V: g; s. W% {
* D1 `" n0 _$ r" s$ Y
5 `2 v1 V/ d, ?1 v
南、北兩水門的前身,說不定還是宋、元、明船閘的一部分哩!5 P- T4 Q" v& S( D+ P
20200820_092702_007.jpg (93.57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新城范圍內的邗溝走向及當前考古點分布圖
/ x7 |0 S+ h, p; u7 J
從北向南,依次為: " R. W+ R* V) k# J
①古末口以南100多米處邗溝東岸考古點,已發現南宋閘壩部分遺存;②清平橋南100多米處邗溝西岸考古點,結合最近航拍推測,疑似有比民房長的墻體,還有排列有序的石柱礎;③南水門遺存考古點。-END-$ }, m* B9 ~ x
|3 O- p1 b1 @' S1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