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ksqb1340991 于 2020-11-11 16:22 編輯
7 C! p: D# w1 L8 J) X1 X* _& N* C' V7 V6 ^+ B! ?- w7 g8 o
01 還記得很火的《少年說》節目中,有個小女孩對媽媽喊: 為什么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你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么不看一下!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里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在臺下辯駁: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性格里頭……不打擊,你可能就會有點飄! 小女孩哭得稀里嘩啦,媽媽仍不為所動,堅持說,不打壓,你就會翹尾巴。 看到這里,我很不解:為什么會有父母擔心孩子翹尾巴?孩子帶點自信的活力,時不時張揚一下個性,才更像孩子! 非要把他打擊得低眉垂手,謹小慎微才安心嗎?要知道,孩子這輩子因翹尾巴而做錯事的機會不多,更多的,也更可怕的是,孩子會因為不自信而什么都不敢嘗試。 02 帶著這個疑問,我咨詢了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 他打了個比方說,你玩過洋娃娃吧,你給她穿衣服,給她梳頭發,幫她打扮,給她「喂飯」,和她一起做游戲……她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同時你也成了她最重要的人,你從中獲得了奇妙的存在感。 可是,如果忽然有一天,這個娃娃突然變得有主見,會思考,甚至不再需要你了,你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對她冷嘲熱諷?——「不得了了,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了!」 父母對孩子的打壓,潛意識中其實是他們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他們想竭力維護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結。 這一說法,讓我大吃一驚:天哪,父母對孩子的打壓居然是出于愛! 朋友接著說,有句老話,叫「愛之深,責之切」,意思是說,越是愛到深處,越是容易嚴厲地苛責?霖熌阍趺床蝗鐒e人家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其實深層次是在自責他怎么沒有把你培養得更優秀,是在苛責他自己的無能。 這么說來,這類父母也蠻可憐的。 不過,最無辜的還是孩子。不管父母打壓孩子的深層原因是什么,他們潑出的冷水,都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03 一些家長罵完孩子,事后會給孩子買好吃好玩的東西,道歉、說好話,想方設法去彌補,這種做法有用嗎?傷害真能被抵消嗎? 著名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教授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不能! 他認為,人類的大腦對危險和消極的事物更敏感,同樣是一句話,批評比表揚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于表揚和批評對大腦的作用機理不一樣,它們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難相互抵消的。 哈佛醫學院相關的專家團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如果父母經常打壓辱罵孩子,即使事后父母再溫情脈脈地去安撫、彌補,孩子心中的傷害也無法煙消云散。 那位咨詢師朋友還給我舉了個現實中的例子。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有 3 篇作文被老師選出來當范文。可是當他歡天喜地回到家,爸爸看了卻笑著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吧,你這也叫作文? 一個學年,老師只選出了 10 篇優秀作文,這個孩子就占了 3 篇。全班幾十個孩子,很多人連一篇都沒被選上,結果卻被爸爸這么打擊!可是,他爸爸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分明還帶著一絲驕傲——他也為孩子開心,但話到嘴邊卻變成了打壓!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無法區分事實和玩笑,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的打壓、貶損對孩子來說就是「差評」,一條差評帶來的惡劣影響,刷多少條好評也無法挽回。而且,腦科學研究已經表明,長期的語言暴力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04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覺得自己勢頭凌厲,威力更大,肯定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墒菦]想到,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覺得很暖和,反倒主動解開紐扣,脫掉了大衣。 這則寓言后來成為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被稱為「南風效應」,它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 父母與孩子交流,也應該多吹南風。否則,孩子只會把心門越關越緊,離你的期待原來越遠。 05 孩子在公園跑得太快,爸爸一不留神,小家伙就不見了! 爸爸到處找,大聲喊,急得團團轉,就在他準備拿起手機報警的時候,孩子忽然從一棵大樹后邊跳出來:「嘿!爸爸!我在這兒!」原來他就躲在大樹后邊,只是想等爸爸走近的時候嚇他一跳! 可是,爸爸又是急,又是擔憂,現在又被嚇了一跳,氣不打一處來。他抓住孩子的肩膀,咆哮道: 胡鬧!你總是搞這種惡作劇,你知道有多蠢嗎?再這樣,以后別想讓我陪你出來玩了! 孩子被爸爸的樣子嚇壞了,呆立在那里,除了哭,一動也不敢動。 媽媽去另一條路尋找,回來看到這個場景,長出了一口氣,走過去,緊緊摟住孩子說: 寶貝,可把媽媽擔心壞了! 媽媽知道你是想玩躲貓貓,不過這里的環境咱們不熟悉,萬一走丟了,或者遇到什么危險,怎么辦? 如果你想玩,可以提前跟爸爸媽媽說好,不要不打招呼就一個人躲起來。確保安全,咱們才能玩得開心。 你還記得《不一樣的卡梅拉》嗎?卡梅拉一個人跑出去看海,晚上想家,想爸爸媽媽,一個人難過得大哭,多可憐呀!要是找不到你,你一個人在外面會很危險,爸爸媽媽在家也會特別特別難過…… 同樣是表達擔憂,爸爸的話很「北風」,充滿了指責和發泄,而媽媽的話卻如南風一樣吹開了孩子的心。 她先表達擔憂,而非指責;然后同理孩子的想法——知道你想玩躲貓貓;進而分析惡作劇與走丟之間的因果邏輯,告訴孩子什么情況下可以玩;最后還引用繪本中的故事,讓孩子體驗后果。 爸爸的話讓孩子恐懼、自責;媽媽卻給孩子講明了事理,讓他知道以后該怎么做。 結 語 相信每個父母都不是故意打擊孩子,他們已經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給了孩子最好的。就像小雞卡梅拉說她想去看海時,她爸爸的反應: 去看海?你先弄明白自己是誰吧! 你看看我,出去旅游過一次嗎?你要知道,卡梅拉,大?刹皇切‰u玩游戲的地方,跟我回窩去! 環顧周圍,有多少孩子被打壓和指責磨平了棱角,變得平庸無趣?又有多少孩子,因父母的正向激勵,變得越來越陽光鮮活? 有個媽媽正在廚房忙活,忽然聽到兒子在客廳沙發上蹦跳鬧騰,她就問孩子在做什么。 小男孩得意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 媽媽聽了,沒有給他潑冷水,而驚喜地說:「哇!聽起來真不錯!不過,跳上去之后,你可不要忘記回來哦!惯@個小男孩名叫阿姆斯特朗,后來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 如果你的視野只是雞舍外那片巴掌大的空間,而你又在想方設法打壓限制孩子,那結果很可能是——孩子復制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生,這輩子就活在那片方寸之地,跟遠方的大海無緣。 如果你的格局是從沙發到月亮,而且你還能鼓勵、呵護并誘導孩子去追夢,那他的興趣培養,學習成績,以及未來的成功就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雖然每個父母的起點不一樣,不過,只要我們能在能力范圍內給孩子一個支點,允許他嘗試、犯錯、折騰,允許他跟別人不一樣,那么,孩子總有一天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騰訊網 + [$ }7 y7 h2 N W7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