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黃土畫派”的開創者劉文西可以說是擁有最多“觀眾”的畫家,第五套人民幣上神形兼備的毛主席畫像就是由他繪就。他一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飽含深情的筆墨繪就黃土地的厚重博大,創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藝術形象,對我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了這位人民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和珍貴文獻200余件,一起到現場去看看 陜北的男女老少,黃土地的春夏秋冬。以畫陜北而為大家所熟知的劉文西,他的作品代表著中國畫寫實風格的發展方向。雖自幼喜歡畫畫,但劉文西坦言,起初只是把學畫當作一種興趣愛好,直到在上海育才學校學習期間,讀到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才讓他堅定藝術為人民的創作道路。 畫家 劉文西:里邊強調了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就要長期、無條件、全心全意地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你的作品要塑造出各種各樣有血有肉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前進。 1953年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師從潘天壽教導的劉文西,畢業之際,去到了黃土高原采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延安,黃土坡、窯洞里生活著堅毅淳樸的陜北鄉民,處處也都有著毛主席的氣息,這里的人情地貌極大點燃了劉文西的創作熱情,一次在楊家嶺延河邊畫畫兒,剛好有老漢趕著羊群經過,劉文西說這樣子如果毛主席看到,肯定要聊天兒呢,他的成名作《毛主席和牧羊人》也由此而來。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據說當時毛主席在一個雜志上看到這幅作品,并且說了這樣的話,文西是青年畫家,他畫的我很像。 在劉文西的藝術創作生涯中,領袖題材的美術作品占有重要分量,雖然一生并未真正見過主席,但他另辟蹊徑,除了學習毛主席的著作,他還走遍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去過的所有地方。 畫家 劉文西:為什么要這樣,我就要了解毛澤東是怎么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在楊家嶺時,他下午要出去散步,有時在場地里靠著麥垛,堆的那個玉米稈,靠在那跟老鄉談話,有時也到河邊。所以《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是在那樣體會環境里邊創作出來的。 帶著對延安的向往,出生江南的劉文西從浙江美術學院一畢業,就毅然和夫人陳光健來到西安美術學院,不僅因為主席在延安有很多革命故事,還因為那里有很多黃土地的人民。 扎根在黃土地60多年間,他曾經用筆記錄了一位老鄉,5歲到52歲不同階段的樣貌,也創作出了《支書和老貧農》《溝里人》《山姑娘》等經典作品,這背后都濃縮了他不間斷深入生活求創作的點點滴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這幅作品,可以說在當時美術界影響非常大,有的線條是大刀闊斧,有的人物面部表情,包括老漢的皺紋又刻畫得非常入微,左邊遠處有窯洞的燈光,能感受到陜北人的勤勞,早出晚歸,背著自己豐收的稻谷,有一種力量的象征,所以說這幅畫確確實實,看到了劉文西先生對陜北人風土人情的深刻理解,是中國美術的一幅經典。 “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是劉文西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這些有血有肉的作品,無一不從現實中來,無一不凝結著劉文西經年累月細致入微地觀察體驗、深入淺出的思索打磨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長 楊曉陽:這些都是為這個畫畫的小稿的變體,你看他的稿子在這的至少都有十個,實際上不知道是多少個,這個構圖變化很大,開始放在窯洞里,人很多,逐漸推到戶外,最后集中的還是把它畫在一個中景,以毛主席為中心,但是表現的不是毛主席自己,表現的是毛主席和他轉戰陜北,和革命戰爭年代和人民的魚水關系 這張是我們老西安美院校區旁邊村子里一個老人,這個老人畫了大概有四個上午,他最后反映出來的陜北老農也好、小孩也好、小姑娘也好、婦女也好,他把它加工得更加特色更加強烈,他就把他長期觀察的陜北人男女老少的美的元素給它加工出來。 因為長時間浸透在陜北生活采風,劉文西常年飽受著病痛的折磨,可即便如此,只要拿起畫筆,這位人民藝術家依然會不知疲倦、全情投入的忘我創作。這張劉文西從2005年開始著手的巨幅長卷《黃土地的主人》,本計劃用十年創作,但由于長期住院,直至2017年,他才最終完成。 畫家 劉文西:那時我病了一年,在醫院里一年,風濕關節炎,我的手都變形了,直不起來,拿筷子已經有困難了,沒影響我畫畫。 畫家 劉文西:陜北還沒有畫完,根本沒有畫完,可以說差得遠。這個反過來看我以前作品我自己都看不上,都感覺到有很多弱點。那你又要提高,你又有新的想法,但這年齡又不允許你這么長的時間來磨蹭,所以我們每一分鐘都很愛護的,我不愿意浪費時間。 劉文西常說,畫家要一輩子把心思放在畫上,放在人民身上。此次“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不僅是對他深切的緬懷,更是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值得一提的是,劉文西夫人陳光健此次還將劉老1993年創作的作品《東方》無償捐贈,留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劉文西的創作精神,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亮點,是一個榜樣。在我們這個時代同樣是一個大亮點,是一個大榜樣,會激勵著我們后學者,更深的理解、認知、藝術與人民的關系,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使我們認識到藝術家、畫家應該畫什么樣的畫,應該怎樣去畫畫,應該為誰去畫,為誰去服務。 “你要創作嗎?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嗎?到人民中去。他們會告訴你路該怎么走。”如果有人問劉文西的“成功之道”,這便是他的回答。他常說:畫家應該是最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人,應該是最有思想的人,應該是最勤勞、最勇敢、最吃苦的人。劉文西用60余年的藝術生涯踐行著‘生活是藝術的土壤,人民是藝術家的母親’的信仰,用跨越時代的藝術創作,描繪著他對黃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沉、持久的愛。 R7 p$ y* |6 A: O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