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板閘這片新城 張順志 板閘,是生我養我的家鄉,她的魅力難以盡述。其最令我驚嘆的,自取名生態新城,她就呈現不斷生長的姿態。其實,取名之時,這里并不是城,而是地地道道的農村。我有幸生于斯、長于斯、生活于斯,見證了這座城從無到有的發展變遷,也見證了新城人民從望城興嘆,到進城欣喜的心路歷程,心中的“陰晴圓缺”也總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 我愛板閘這片新城。從小,我便沐浴著獨具特色的淮韻文化底蘊成長;成年后,又在自己的人生閱歷中見證這片新城的發展。尤其讓我自豪的是,我為板閘的建設發展“搬磚壘土”,貢獻過自己的一份力。 漫步枚皋橋畔,回憶童年,暢想未來,離不開記憶里那些曾經的田地、河溝、村莊的名字,還有渡口、藍天、鳥鳴,更無法繞開這條從村子邊上款款流過的里運河。溫潤的里運河水,滋養著河兩岸萬畝平坦肥沃的農田,也豐盈著我的童年歲月。那是一段可以在堤坡盡情玩耍、在河中暢游和撈魚的歡樂時光。在當時,過河只有渡船,記憶中板閘這段不到兩公里的河面就有上擺渡、下擺渡和榷關三個渡口。當年在里運河上建一座橋,堪稱一項大工程。近幾年里,幾乎是每隔一兩年,就有一座宏偉、氣派、形狀各異的新橋出現在河面上。每座橋都在見證新城歷史的發展,刻錄著時代的變遷。多一座新橋,新城人的生活范圍便又多一些此岸與彼岸的握手,多一些心靈的溝通,多一些生活的變奏和暢想。如今這段里運河上,以枚皋路大橋為中心已變成靜園路橋、悠園路橋、云林路橋、寧連路橋五座大橋。從前被人們視為偏僻鄉野的板閘已盡成街市,成為行政文化政治中心,仿佛是哪座大都市的街區被整個搬到了這里。繁華的街道上涌動著彩色的車流,穿梭往來的人群,活力盎然。充分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底蘊的翔宇大道、濱河大道、枚皋路、福地路、靜園路、悠園路竟有了數十條,將文化記憶融入街路建設,這些路名有溫度、有顏值、有內涵,成為新城綠色發展現代化建設的靚麗底色,見證了生態新城的日新月異。 板閘這片新城里,不斷生長的又何止是橋。綠水文化長廊的打造,成就了里運河的生態風光。既改變了板閘這片土地往和今的容貌,也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以前,河東河西的人。如今,開上私家車,一腳油門就過河了。沒想到,淮安的這處市郊,短短數年就成了城區。有軌電車“草上飛”修到了門口,高架路也將修到屋前。之前的小村莊已被一棟棟高高樓宇的現代化住宅小區和公園取代,這片土地上的街道寬闊整潔,柏油路四通八達,城區面積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光彩奪目。我們這一代人無疑是幸運的,目睹了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未曾有過的巨變,也有機會從一座新城,走出去,請進來,讓尋夢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外地人到新城來經商的、建廠的絡繹不絕。新城規模也不斷一天天長大變靚。街寬了,路好了,街道兩旁,一座座高樓臨街而立,直指藍天,大大小小的商店、商鋪一家連著一家。整個城區,已成為自然與人文融合于一體的優美空間。一些特色鮮明的新景點、新建筑正一天天拔地而起,成為新的地標。仿佛是夢幻般的眨眼之間,變戲法般的出現了環境美,景靚麗,城氣派的這片新城,板閘不愧是一處充滿了浪漫風情的幸福宜居之地。 站在枚皋路大橋最高處憑欄遠眺,可以清晰觀看到生態新城城區全貌。我在腦海中仔細檢索這座小城10多年前的模樣,不禁感慨真是舊貌換新顏。清澈碧綠的里運河穿城而過,附近的板閘遺址公園、山陽湖公園讓小城格外靚麗動人。不遠處的市政中心、悟悅廣場、森林公園分外注目,古老的板閘甩開膀子打造自己的新名片,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揚帆出海,在數字化的云端縱橫馳騁。 我的家鄉板閘這片新城在生長,草木林田在生長,亭臺樓榭在生長,夢想與希望在生長。走在這片不斷生長的城里,我自豪于那些榷關、板閘遺址公園、圖書館、文化館等場館。同時,也被那千年里運河所吸引,魚鷗等鳥兒貼著水面飛翔,鮮活的魚兒在水中跳躍,游船在河面上來往穿梭。每至夜晚,新城鱗次櫛比的高樓燈火閃爍,里運河沿岸和橋梁流光溢彩似天上宮闕,人們驚嘆,古老的板閘茁壯生長,這片新城長得如此明麗、多彩! 如今,我最喜歡的是,晚飯后同老伴行走散步在里運河景觀沿岸,沉醉在徐徐晚風中,碧水盈盈、鳥兒婉啼,視野開闊,渾身清爽。夕陽映照的公園里,父母牽著孩子,一起甩出串串彩色的泡泡;少年踩著滑板車,開心地如燕子一般滑過……年輕人以山陽湖、山紫湖和景觀橋等為背景,拍攝婚紗照,留下美麗瞬間。那樣動人,那樣幸福。 走在板閘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我自小神往的一個個美好夢想正在實現。我愛板閘這片新城,也為新城的發展而振奮、自豪。
; W/ X. y. ]; q+ ~" H( U3 b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