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太突然 很痛心 一代散文大家 袁鷹走了
袁鷹說,我是“淮安兒子”“我們一次次懷著激動、興奮的心情,想起我們的大運河畔的故鄉,并且為它深深地祝福。”
9月1日,99歲的他在北京逝世,追悼會于9月5日舉行。他叫田鐘洛,由于筆名知名度大大超過了本名,更多的人知道他叫袁鷹,1924年生于江蘇淮安縣(現淮安市淮安區)。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曾發表過《白楊》《筏子》等優秀作品,以散文影響最大。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和業余創作,擔任過《人民文學》《兒童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名譽理事。他的散文《井岡翠竹》《小站》《渡口》《白楊》《漢字的魅力》等,先后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9eb8ecb757500c394d7a5ef75c4a7936.jpg (166.99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9-7 08:42 上傳
01他出生于書香門第 “我還在想著利用晨讀,讓孩子們好好溫習老人家的《小站》,還有他的《渡口》,他的《白楊》,他的《黃河的主人》,他的《井岡翠竹》……”9月3日,當回憶起與袁鷹交往的點點滴滴,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副總校長咸高軍言語之間流露著遺憾與不舍。袁鷹祖父田魯漁先生參與創建的江北慈幼院就是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前身。
據《中國名記者叢書》第14卷中袁鷹傳記里記載,袁鷹祖父田毓璠(字魯漁,1865—1954)通過中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田毓璠幼年時家境已經衰落,他十六七歲時在淮陰縣城販賣中藥維持生計,業余刻苦讀書的情景感動了家鄉一位老先生,他說:“這個孩子有天分,當販藥伙計可惜了,你就到淮安我家來吧。”
幸運的祖父由此到了淮安,住在老先生家中讀書。不久時來運轉,很快考上了秀才,接著中了舉人,到1903年清朝最后一次“癸卯科舉”,他中了進士,先后任安徽寧國、太和縣知縣,又升任六安知州。晚年回鄉,對地方公益文化多有襄助。
咸高軍告訴記者,1925年淮安發生洪災,很多家庭陷入困境。當看到這些家庭的孩子無學可上、無書可讀時,在上海的三位淮安籍的銀行家談荔孫(大陸銀行創始人)、周作民(金城銀行創始人)、朱邦獻(大清銀行首任總辦),共同發起籌資用于淮安城內創辦江北慈幼園。并聘請了由北京大學畢業的李宏增為首任院長,田魯漁為主事,招收12歲至15歲的貧困少年進院學習,開啟了淮安慈善教育的先河。
1924年10月28日袁鷹出生,由于父親田少漁常年在上海工作,幼時的袁鷹,作為長孫就由田魯漁親授詩書,幼承庭訓,并且早早即送入私塾讀書,回到家中還有另加的功課,也因此,他有了扎實的文史功底。
袁鷹曾對咸高軍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祖父當年年齡已經不小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有所為,發揮余熱。當時袁鷹經常跟著祖父在江北慈幼院內玩,認識了不少教工和學生。尤其記得當年的校醫劉樹龍挽救了不少孤兒的生命,贏得了人們的贊揚。
1934年,袁鷹隨父親離開淮安,移居杭州后便再也沒有搬回淮安居住。
02游子深深的思念
2014年,袁鷹曾撰文寫到,我這個淮安兒子的心,離開家鄉八十年了,驀然回首,真正是“夢里依稀”了。
在袁鷹的“夢里”,淮安有著一部書(《西游記》)、一座府衙、一座古剎、一座橋(胯下橋)、一條街(河下鎮湖嘴大街)和一棵樹(周恩來故居的蠟梅樹);還有“一道城墻”和“一條巷”。
淮安那道高大嚴整的城墻姿影,一直深深地留在袁鷹的腦海里,他記得“南角樓,北角樓,南北角樓望南北。東長街,西長街,東西長街買東西。”這副頗有地方特色的趣聯。袁鷹還記得淮安城里那些具有文化底蘊和歷史風塵的巷子:駙馬巷、麒麟巷、雙桃柳巷……還有凡辦喜事人家花轎必定要繞道走一次的多子巷;最難忘的是北門內的竇娥巷,他說:“想起古代淮安人以這個冤死的弱女命名她住過的巷子,實在叫后輩人敬佩之至!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用飽含熱情的文字,謳歌故鄉的運河,故鄉的水,故鄉的景,故鄉的人。從10歲離開淮安,袁鷹曾經在杭州、上海學習、生活,28歲后定居北京。對此,袁鷹曾經說過:“這些地方,都可以說是我的故鄉。西湖和錢塘江是故鄉水嗎?黃浦江和蘇州河是故鄉水嗎?永定河、頤和園和昆明湖是故鄉水嗎?是。又不全是。”在他夢中流淌、喚起許多遙遠的記憶的,還得數那縱貫南北、不舍晝夜流淌的運河水。
袁鷹的散文《淮安六記》中寫道,一個離家的游子,“是多么想看一看那古老的大運河今天以怎樣的雄偉新姿,在故鄉的遼闊大平原上縱情地舒展開手臂;看一看這條從古以來總是同人民的災難連在一起的運河,今天又以怎樣愉悅的調子,活躍在故鄉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磅礴樂章里。”作為一名淮安兒子,無論離開家鄉多遠多久,故鄉一直是袁鷹魂牽夢繞的地方。他對家鄉、對家鄉的人懷有無限的熱愛。“離家多年的同志們,你們知道故鄉人在怎樣牽記著你們嗎?你們也許并不認識他們,也沒有通過信,可是他們認識你們,注意著、關懷著你們的工作和生活。不論你們走到天南地北,總有一根無形的絲線,將你們同故鄉的人牽在一起。”
03他與故鄉永遠在一起
“還有五十多天,就是袁老百歲生日,集團第八屆‘袁鷹作文獎’今年應該啟動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袁老就這樣突然離開了他長期資助、全心關愛的家鄉福利院的孩子們。”念及此,咸高軍淚眼模糊,往事歷歷。
2009年,那一根“無形的絲線”將袁鷹和咸高軍牽在了一起。為了籌建淮安區周恩來紅軍小學,當年10月10日,咸高軍在袁鷹的家里拜訪了老人。
“當聽說楚州實驗小學新校區已經建設,江北慈幼院事業一直在傳承時,老人陷入了沉思,打斷了我的話。”咸高軍說,袁鷹告訴他,這些年來,袁鷹一直有個想法,希望家鄉能為孤殘兒童開個綠燈,辦一所至少辦一個班、讓孤苦兒童感受愛的學校或班級,就像當年江北慈幼院那樣。
此后十數年,咸高軍每年都會帶著幾名家鄉的少年兒童去北京看望袁鷹。每次見面,他都緊緊地拉著孩子們的手,一刻也不放開,熱情地與孩子敘談,“用淮安話,用淮安話!”老人每次都這樣重復著,他太希望聽到鄉音了。
1ab1acea58751d61cd2357a600778766.jpg (87.05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9-7 08:42 上傳
2018年9月,淮安市關天培小學正式投入使用后,楚州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11名淮安區福利院的孩子從原來就讀的城東鄉南窯小學轉進關天培小學,真正意義上實現袁鷹的心愿。老人家得知后,欣然為學校的行動題詞“愛一直在路上”。
多年來,袁鷹一直關心著淮安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堅持將他的著作和一些名家的著作陸陸續續數十次親自打包贈予淮安的學校。其中,除了自己不同時期出版的著作外,還有巴金、冰心、曹靖華等名家珍貴的簽名書,而且每本書的扉頁上都有他親手蓋的“袁鷹敬贈”這樣一枚朱文方印。為了培養孩子們的作文興趣,他還捐贈了20萬元人民幣,在2015年設立袁鷹作文獎基金,面向全市的孩子們評選優秀作文。而且尤為感人的是,頒發袁鷹作文獎時,每一張證書上,袁鷹都一一在證書上親自簽上自己的名字。從2015年起,淮安區委區政府以作家袁鷹名字命名設立“袁鷹文學獎”,由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舉辦評選,分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4個類別。
來源:淮海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