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長之路·教師進修學校篇
我的成長之路·教師進修學校篇金國春 1985年5月,21歲的我因高考預考落榜,落魄地提前離開了生活了四年的前進中學。一開始,我極不情愿接受這個事實,心里有太多的不平衡、不服氣,但又無處抗爭、無可奈何。其實,這個結局我早就有預感,因為預考的政策本身就很不合理,我也曾于預考之前向當時的《新華青年報》投書,向上級部門呼吁取消這一政策,報紙也發表了我的文章《預考,畢業生的思想枷鎖》。后來這個政策實行時間不長也就被取消了,但只是造福了后來的學弟學妹們,我沒能享受到。 接受落榜的事實后,我也曾大哭一場。冷靜下來后,我開始考慮今后的出路。父母已經退休,年紀已大,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總不至于呆在家里靠父母的一點養老金供養吧? 記得剛畢業,同學們之間加強了互動和交流,大家結伴到同學家走訪,一方面散散心,一方面交流今后的打算。那天幾個人前往住在城東張巷的張恒清家,我們走在田埂上,和風吹拂,眼前是一望無際生機勃勃的麥子,心境頓時開闊了許多,我竟情不自禁地吟了兩句古詩。同行的鄭琦立即鄭重其事地對我說:“你真的很適合做一名鄉村教師哩。”當時我沒有放在心上,因為預考落榜,也就意味著上不了師范學校,做教師的愿望似乎有點渺茫。 希望盡管渺茫,但并不是沒有,因為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之人的。于是我又重拾信心,開始捧起課本復習高中知識,不至于遺忘;因為我愛好新聞寫作,所以我又自費報名參加了縣委宣傳部舉辦的新聞講習班和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研究所語言文字應用中心的速記普及班、高級班的學習,為從事文字工作做進一步的知識積累;我還報名參加了中文專科的自學考試。 待業自學期間,我憑著在校時業余新聞寫作的經歷和成果,從當時的《淮安報》社和淮安人民廣播電臺順利地領取了《通訊員證》,深入社會和各行業進行新聞采訪和寫作,也不時有一些報道見諸報端。 1986年2月的一天,我終于等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一位同學拿來了一份縣文教局的文件。這是一份招生簡章,為了滿足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師資需要,將從城鎮高中畢業的待業青年中招收一批全民公辦性質的初中教師培訓班學員。連做夢都想做一名教師的我如獲至寶,雖然簡章上清楚地寫著“自費培訓學習”“結業后分配到農村聯、帽中任教”,但我還是欣喜若狂,第一個報了名。3月9日,我參加了淮安縣全民公辦、民辦合同初中教師招生考試。機遇之神成全了我,最終我分別以專業和總分第一的成績被錄取了。接下來,就是進入教師進修學校,接受為期只有六個月的,被戲稱為“高師速成班”的崗前培訓。 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個多月,但這是我由原來接受教育的學生向教書育人的教師轉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所以從上到下對這個培訓班都很重視。我們在這里接觸到了高等師范里應該掌握的近十門主要課程: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老師們教得精心,學員們學得用心。我們除了聽課,還被安排到三中見習聽課,還在班級里面對著全班同學實習上課,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 當時的淮安縣教師進修學校坐落在三中(現吳承恩中學)的西側,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和老師生活區齊全。這次招收的培訓班學員共有137人,共設有語文、數學、英語和物化四個專業班。語文班好像有30多人,班主任是五十歲左右的田荊華老師。田老師虎背熊腰,走路大步流星,說話干凈利落,為人和藹可親。第一次見面,他就和我有了一次長談。他讓我擔任班長,協助他管理這個臨時的班集體;培訓班的開業典禮和結業典禮,都安排我撰寫講話稿,代表全體學員上臺發言。他家就住在當時校園北側教師宿舍的一排平房內,從進修學校離開后,跟田老師就沒有了聯系。后來,無形之中我成了整個培訓班學員的代言人,曾就培訓費問題與領導交涉,工作以后還就醫療待遇問題向上級和媒體反映,《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我的去信。 老師中印象深的還有教我們教學法的陳云友老師和甘步殿老師。甘老師是我高中同學甘淮新的父親,他也稱得上是我的一位恩師了。八月底,當我拿著分配介紹信去季橋中學報到的時候,令我想不到的是,牛玉高校長告訴我,甘老師已經向他推薦了我,介紹了我做學生干部的經歷和能力。因而,我得到了校領導的重視,當即就決定讓我擔任學校的團總支書記一職,而且一做就做了十一年,真的使我十分感動。 記得在班級里,我的同桌是高高個頭的吳偉村,他現在三堡祁莊小學做校長;我前邊的座位是王秀云(實驗中學)和韓宏燕。班里的王秀云、張愛國(第二年從城東中學辭職復讀高考,現任職于中國美院)、張鵬基(上河中學)、甘國安(順河中學)高中時就是同學。同學中有一部分,來培訓前就已經是有教學經驗的代課教師了。去年同學劉明光(曾任蘇嘴中學校長)組建了一個“那年相遇蕭湖畔”微信群,讓我回憶起了那年教師培訓班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一串熟悉的名字:袁三寶(車橋初中)、周紅霞(車橋中心小學)、陳建林(欽工中學)、袁素萍(馬甸中學)、許成君(順河中學)、許正付(南閘職中)、孫建軍(博里中心小學)、李海洋(上河中學)、貢新山(上河徐甸小學)、朱培勇(上河中學)、周桂龍(馬甸中學)、武兆剛(教師進修學校培訓部)、胡春宏(施河中學)、朱孝萱……可惜的是還有一部分同學沒能聯系上不再群內。還記得那年“五一”勞動節放假,住校的同學都回家了,田老師就安排我這個走讀生班干看宿舍,讓從來沒住過校的我獨自享受了一次住校的機會。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當時農村的師資的確十分緊缺,我們這批初中教師培訓班的學員真的是救了急,三十多年來,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出了青春和熱血,也取得了各自不菲的業績。 培訓期間,我曾發揮新聞寫作的專長,專門采寫了一篇題為《為了未來,他們捧出了一顆心》的通訊稿。在此我將這篇通訊摘抄下來,我想,這篇文章敘述的事實、描繪的情景更有現場感,最能代表我及全體培訓班學員當時的心情和感受,也更能引起我對那段美好時光的回憶:為了未來,他們捧出了一顆心【通訊】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當年在淮安縣新安小學任教的曉莊師范學生的高度贊譽。這批學生在校長汪達之的帶領下,艱苦辦學,沒有薪俸,和基本學生同甘共苦,立志為人民教育事業獻身。并在國難深重、民族危亡的時刻,組成新安旅行團,用飽蘸色彩的大筆,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淮安縣又有一批熱血青年,在新旅精神感召下,為了未來,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捧出了一顆火熱的心。他們就是淮安縣教師進修學校于3月31日開學的初中教師培訓班的137名學員。他們放棄了難得的高考、招工等機會,選擇了教師這個終生職業,決心將青春獻給中華之未來、祖國之花朵,為普及鄉村初等教育,培養有用人才建功立業。 她,名叫蔡麗華,是一位城市姑娘,85屆高中畢業生。本來,她可以繼續參加高考或者招工進廠,但是,她來了。當她接到初中教師培訓班的錄取通知書時,受到了家庭內外的干擾。熱心的朋友勸她放棄這個職業,家里的親人更是顧慮重重。她母親哭訴著:“你一個女兒家,一人住在鄉下,叫我怎么放心呀?再說,你父親就要退休了,你就頂個職,留在城里吧。我們老了,身邊也得有個照應啊!”她躊躇了,然而,朋友的忠告、親人的依戀,并沒有代替她的行動。她權衡良久,還是說服了親友,選擇了為師的道路。她說:“我要讓我的學生個個成為對國家有用的能人,我要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讓他們映出我的光輝……”他,一名待業青年,在他父親所在的某事業單位從事行政工作,現有的工作是稱心的,并且很有轉正的希望。但是,他沒有留戀這舒適的工作,也來了。 還有她,雖是一名農村青年,但正在中學復讀,準備參加高考。她的理想是當一名詩人。她學習成績是優異的,對于今年的高考是滿有把握的。但是,她退了學,棄了考,也打起背包來了……他們都是離開中學大門不久的高中畢業生,他們都有著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愿望。但是,現在他們都來了,都捧著一顆火紅的心從全縣四面八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經過五個多月的短期培訓后,就將長期扎根于農村聯中、帽中從事初中教育工作,服務于農民子弟。 當然,這個職業決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在這些學員中,存在“混飯碗”“跳農門”想法的人也不是沒有的。入學初,有些學員受錯誤觀念的影響,思想波動很大,有人自認為走錯了路,甚至有個別學員入學不久又不辭而別,另攀“高門”去了。學校覺察到學員的思想顧慮,引導學員學習新旅精神,進行思想教育,使學員端正了思想,明確了認識。 清明期間,學校組織部分學員祭掃教育家汪達之先生之墓,講述汪達之先生的生平事跡,號召學員學習汪達之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獻身精神,奠定了學員的思想基礎。4月27日,校團總支(時任書記為咸勇)又組織全體學員集體參觀新安旅行團歷史陳列紀念館,新旅團員的革命集體主義、大公無私的思想品格給學員以深刻的教育。他們普遍認識到,新旅的師生們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尚能以生活為教育,以社會為課堂,為民族解放貢獻青春,更何況我們80年代的熱血青年,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怎能不挺身而出呢?在校“五四”“學新旅,爭做合格人民教師”為主題的演講會上,培訓班學員人人揮筆撰稿,紛紛走上講臺,慷慨陳詞,抒發自己報國之志,表示“服從分配,立志植根鄉村教育事業”。理化班學員高士蘭說:“我將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感到任重道遠。想當初,不少好心人勸我不要急于選職業,他們說‘教師一沒有地位,二沒有文憑’,然而我只有一句話作為回答:我已經選定了這樣一個目標,我必須走下去!” 數學班侍順明同學說:“當年新旅團員完成了黨交給的‘組織十萬兒童’的光榮任務,今天我們是未來的教師,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難道我們就不能有他們的毅力?難道我們心甘落后?不,我們應該以新旅為榜樣,忠誠人民教育事業,在光榮的崗位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員顧玉茹說:“青年,人民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先輩的后代,后代的先輩,我們決不會做出對不起人民的事來。因為,新旅的光輝業績給我們樹立了典范,他們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 這些洪亮的聲音,正是80年代有志青年發自肺腑的心聲,是立志獻身未來的心聲。現在,這個培訓班的全體學員,正頂酷暑、冒炎熱,以百倍的精力,如饑似渴地鉆研文化業務知識,他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完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等近十門高等教育基本課程。他們都在用新旅精神激勵著自己,決心用優良的結業成績向祖國和人民匯報,為將來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未來,初中教師培訓班的學員們都捧出了一顆心……(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四日)2018年7月24日——敬請期待《我的成長之路·淮陰教育學院篇》。補記:同學名單:劉永春、時開鋒、李春蘭、謝殷、陳月芹、劉寶春、張志高、劉斌如果希望看到更多金老師的文章,敬請微信掃描二維碼 ,關注“楚州中學金老師”的微信公眾賬號。謝謝!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