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鄉愁園
社區鄉愁園張順志 當鐘擺指向4月的時候,“忽如一夜春風來”,拂面的春風給正在提升文明城市創建品質的悠園社區換了一層顏色。看,湛藍的天空下,柳條輕拂,如春風梳開的一根根綠辮子,在歡快地抖動著風和陽光;陽光下,小區中心廣場的大柳樹下安裝了柵欄,鋪設了大理石地坪,為留住鄉愁安裝了石桌石凳,放置了石磙、石磨、石槽、石臼。望著拆遷時從原村頭移來的大柳樹,望著坐在大柳樹下下棋、打牌、聊天的鄉親,望著這些一件件老物件,我突然發現這搬進畫中的“鄉愁園”原來是如此的楚楚動人,也有了別樣的韻味! 柳條不經意的在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遠忽近的飄動,好似一群歸鄉的游子,張開雙臂擁抱這里的一草一木,也擁抱著抬頭送出笑臉的鄉親。她們和父老鄉親問好,并自由翻飛在歡笑里,每一個笑影都生著桃紅的酒窩,帶著春風和思鄉的輕聲耳語——我們回來了。這棵柳樹猶如帶著春訊和使命歸來的精靈,回憶著一次次的春耕春播,她落腳在這片廣袤豐腴的土地上,翻種每一寸光陰,并迎著春光在農家屋檐下生根發芽,亦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原來,一片片柳葉,盛滿了鄉愁,裝滿了人間故事。那石磙、石磨和那石槽、石臼,此刻仿佛被迎進夏日的土地,在一片無邊的麥浪中翻滾,在金黃的陽光下洶涌著、起伏著、鋪展著——這是鄉愁的大江大河,是被春天高高托起的又一個豐年。它們深情守望著故鄉的田園、社區、草木和親人,用春風傳遞口信,我們借著鄉愁的春天回來了,在大地之上,在每一個鄉親緊握的手心里,留下一幅幅鄉愁的畫面,也記下一段鄉愁的軌跡,就像思緒的天空緊握著我們一樣,生怕從云朵的指縫間滑落。 陽光和煦,微風輕搖,我沉浸于往昔的歲月中。曾經交通閉塞的鄉村,充滿惡臭的河塘,還有腳下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綿長田埂,好似纖纖如縷的琴弦一直朝前方延伸。誰成想到呢,山不轉水轉,這輩子還真有這么一天,我居然住進了花園式社區,而故鄉的變化更是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充滿依戀,充滿自豪,更讓我心生感嘆!艷艷的藍天,靜靜的小區,一陣春風讓所有樹木發瘋地搖擺,比賽著抖動身上的葉子,于是紅的、綠的、橙的……瞬間就攪成五彩繽紛的色彩,把散步和曬太陽的人們一時都驚呆了!等掏出手機想留下精彩的一瞬時,一切卻已恢復了平靜。我就癡癡地坐在石登上,享受上天恩賜的春光中五顏六色齊抖擻,如飲美酒,讓人心醉,有種看盡南北四時花,不如靜對一園春。 時近中午,天空變得格外澄碧,沒有一絲云彩。徽式建筑的洋樓精巧別致,動感激揚,裝飾著綠樹掩映下的柵欄,鄉愁園里的石桌、石凳和石磙、石磨、石槽、石臼,這些鄉村常見的物件,正是老一輩農民留在記憶里最熟悉的東西。看景的過程,既是喚起記憶的過程,也是重溫舊夢的過程。它飽含濃濃的情感元素,有時它會帶給人欣喜的溫暖與慰藉,讓人內心感到一片沉靜與安寧;有時,它帶來遙遠的召喚,讓人的思緒無盡的伸向遠方,伸向日出日落的每一個地方;有時它會喚起一種繾綣的情懷,讓人無限神往與想象的不期而遇和再次相逢卻遙遙無期。鄉愁如母親的呼喚、幼兒的啼號,熱切地期朌著游子回到親人的身邊!通過對鄉愁園的閱讀和領悟,我倍加珍惜社區領導留下的這份美妙的意境,伴隨這份意境,眼前這些物件也變得更加深邃、雋永。 我站在大柳樹下,當我把目光定格在柵欄里的一朵小花時,我看到了動植物之間相輔相成、互惠共贏的親密關系。這鄉愁園,沒有圍墻,花草扶疏,層次分明,亮敞養眼。這里,活潑、明麗、生動,一派生機,打理得規整有序,尤其是栽種的紅楓和柵欄連成一體,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致。滿眼綠中那漫動的紅葉,染得園內如同畫境一般,好一處休閑場所。漸漸地,眼前便虛幻起來,仿佛有人用太陽光沾了金粉和露水,一筆一畫在鄉親們的責任田里畫出一個個金色的太陽。田埂邊,孩童們盡情演繹追蝶捉鳥的游戲場景。鄉愁園猶如春暖花開的房子,更仿佛是里運河里的一艘船,我們駕著它,唱著古老的歌,在這片運河上悠游,揮就豪邁的詩章!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