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鄉愁園
沉思鄉愁園張順志 晨光漸漸明亮,黑夜慢慢消退,當天邊泛起了魚肚白,悠園社區也正在蘇醒。社區的明國書記和往日一樣,在鄉愁園的大柳樹下,一臉笑的和經過身邊的男女老少一個個打著招呼。我走過他的身旁,撫摸了一下柳樹皸裂粗糙的樹身,又審視起了石磙、石磨、石槽、石臼……我猛然醒悟,這些年自己總是一次次的夢回故鄉,在故鄉的土地上走走,在故鄉的星空下仰望,如今終于“到家了”!鄉愁園一解心中的鄉愁。 老家就是鄉愁,鄉愁就是對老家的思念。老家是那么的遙遠,遠的幾乎無力去陳述;老家又仿佛就在眼前,近的就如同與一個石磙對視。鄉愁不僅僅是故鄉、老屋,還寄托著精神與情感的記憶與傳承。留住鄉愁,就是留住了社區居民的歸心和向心,系牢了社區精神的根,筑牢了社區文明的魂,溫潤了社區子孫的心! 面對鄉愁園的大柳樹,面對舉著生命意象的石磙、石磨、石槽、石臼……人們的敬畏與崇拜似乎太少。欲望的無限擴張,故土成為被遺忘的薄薄的過往。誰會在月亮的注視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與柔弱?誰又會在斑駁的樹影與青草的氣息中去感謝大地的恩澤?還有誰會站在大柳樹下,俯視木柵欄中的石磙、石磨,在時光的遺韻中緬懷那些沾滿老輩們的汗水、淚水或是血水的老物?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游子對母親的思念;社區鄉愁,則是居民對故鄉的懷舊。大柳樹及石磙、石磨、石槽等這些鄉村的鮮明特征,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最微柔軟的鄉愁因子。看得見,摸得著,甚至還像人一樣,有情感,有生命。鄉愁園體現了社區領導的智慧眼光,更透著社區領導的大愛陽光,因為他們懂得社區居民的真情目光,也帶著老輩們的美好時光和鄉村的日光月光。 留住鄉愁,要的是突出自己的文化符號,彰顯本地的人文內涵,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留戀石磙、石磨、石槽、石臼……這些老物件,不是因為我們生長在農村,我們的祖輩是農民,而是我們擁有充實歡樂的童年,那個曾經滿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摸爬滾打、在場頭占石磙游戲、曾經推石磨磨糧做飯的童年。每每想起這些,胸口是否便涌動著幸福與感動?大自然和村莊恩賜我們很多,如今我們把許多貼心暖肺的關懷與眷戀帶進了喧囂的城市。 夜靜更深時,或在甜香的夢境中,你的腦海里曾否閃現這樣的畫面:村頭的大柳樹下,有幾位駝背的老人吧嗒旱煙袋,身旁擱著犁耙,還有帶有斑斑點點泥跡的鐵鍬或鋤頭,給孩子們講那古老的傳說;吃飯時分傳來父母或兄妹親切而急切地呼喚孩童聲;晚上家家門前透出的燈火,飄蕩著淡淡的酒香和菜香;夾雜著說笑聲,狗吠聲,碰杯聲和嬰兒的啼哭聲,這些散發著溫暖人心的鄉愁! 鄉愁就像卷藏在記憶深處的一幅水墨長卷,總會被季節一次次攤開,被親情和愿望一次次翻閱,唯有鄉情人人理不清,蘊含淡然的鄉愁代代剪不斷。什么是鄉愁?說白了,是一種悟性,也許是你曾熟悉的一物,也許是一事,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碗面……是你思緒時常索繞的那難以割舍的精神關切。募然回首,發現一棵老樹,一盤石磨,也許就正是涵養著刻骨的鄉愁根脈,這些物件成為表達內心的一種鄉愁。鄉愁不再重要,內心才變得更重要。這就是境界,這也是人生。 風從雙肩掠過,在我的耳畔低語著季節的萬般柔情。大柳樹見證了多少年的冬去春來,又堅持了多少年的隱忍與執著,在村頭多少年的寂寞與守望,歷史沒有在這里折斷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鄉愁的時光。如鄉愁二字在夕陽的余暉中目送著一個又一個日子悲壯地離去,那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中隱藏了多少無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悵與苦澀。社區的鄉愁園是沉默的,就像石磙、石磨一樣,社區領導為其注入了新的內容,付出了汗水,它就會在居民心中開出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居民們的日子就如同新生的太陽,收獲著新的豐足。留住鄉愁,對社區領導既是責任,更是功德。 面對鄉愁園中的原村頭的大柳樹,多少年來,我將多少細碎的腳步留在了大柳樹下,將多少細碎的心事留在了大柳樹蒼老的目光之中。我叩不開那健壯緊閉的樹身,也無法進入那樹身緊密的內部去感受一顆眷戀鄉親而憂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大柳樹下,聽著枝葉的嘆息聲,在那充滿生機的綠蔭中,我看到的除了時光,還是時光……{:145_597:} 讀報 發表于 2020-6-3 09:56
祝你幸福快樂永遠!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