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知多少?跟著小蘇和阿槑來畫中尋“節日記憶”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粽子飄香的端午節又來了。 在古代,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寫詩賦詞為端午節“打CALL”。在歐陽修眼里,它是“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在蘇軾筆下,它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如今,端午節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小蘇攜手@南京阿槑推出端午節特別策劃,讓我們在畫中重溫那些端午節的習俗和美食~ 吃粽子: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吃粽子是過端午的必備儀式,現在超市里的粽子種類多樣,但總感覺少了份小時候的味道。 兒時的端午節,大多是自己去采摘新鮮的粽葉。小孩們也搬著小板凳圍坐在一起學著包粽子:“將幾片粽葉放在一起卷成一個漏斗狀,在漏斗狀的筒中裝入糯米,上部的粽葉向下折蓋住糯米,最后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夜晚,聞著廚房飄出的粽香,睡著了又被饞醒。 賽龍舟: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吼一聲,鑼鼓喧天;劃一槳,歡呼雷動……端午龍舟競渡活動不容錯過。賽龍舟歷史悠久,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有生動描寫:“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小時候,你有沒有坐在爸爸的肩頭為龍舟賽搖旗吶喊過? 求平安: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祛毒辟邪的習俗流傳下來。 五毒是端午節重要的節令主題。它主要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種毒蟲。每到端午節,民間就有掛五毒圖于門戶,或者在兒童手臂、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飾物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古時,民間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在過去,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會被抹上雄黃酒,避免蚊蟲上身。如今,此類舊習已不在民間流傳。 “門插艾,香滿堂。” 艾草、菖蒲的獨特香氣已成端午“專屬”的草藥味道。五月初夏,雨多潮濕,細菌繁殖快,長輩們喜愛在大門上掛些菖蒲、艾草,借助它們的藥味驅趕蚊蟲,幫助防疫防病。 由于天氣漸熱,細菌病毒容易繁殖,抵抗能力弱的孩子很容易染病,于是就產生了為小孩畫朱砂符、掛小香包、戴五彩繩、穿老虎鞋、額頭畫“王”字等習俗,寓有驅除災害、求安康之意。 端午佳節即將來臨 你的餐桌上是否已經準備好粽子 你的身邊是否會有一枚精致的小香囊 門前的艾草是否已經插好 愿你如漫畫里的人兒一樣 盡情享受節日美好時光 小蘇祝你端午安康:)來源:我蘇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