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南潯印象
古鎮之于我,有著近乎偏執的情愫。雖說從生于、長于魚米之鄉,對小橋流水、青磚烏瓦本應早已屢見不鮮,然則,始終喜于追尋古鎮的腳步,并樂此不疲地輾輾轉轉,從未停歇。每每提及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烏篷吱呀或許是留給人最直接的印象,除此之外就是粉墻黛瓦、庭院深深了。走過了太多的古鎮,然而,最讓我鐘情的,卻是南潯古鎮那斑駁的石橋、古舊的陋屋和恬靜的味道,佇立期間,仿佛能傾聽到到發生在遙遠的故事…
南潯之于和順,要更水靈一些,小橋流水是它的特色;較之烏鎮,南潯摒棄了那份喧囂,更顯得曲深徑幽;而比之周莊,南潯則更顯得小家碧玉一些,溫婉細膩是讓人著迷的情懷。
江南的雨最讓人難以招架,水鄉的小鎮當然也不例外。清風飄,細雨遙,秋未老。這并不惱人的細雨,濕潤了小鎮里的光滑如鏡的石板路,抹綠了老屋旁的烏桕。從屋檐下,落到青石缸里的,是帶著節奏的雨滴;在古運河上,橫亙著的,是歷經風雨的石橋~
經東大街,過風雨橋,末端等候你的便是憨厚的船夫。小心翼翼地晃上那吱呀的船篷,隨船輕聲搖擺。
舟游古鎮永遠是水鄉的主題曲,搖櫓的船夫滔滔不絕著對這片水土的喜愛。探頭望去,這煙雨蒙蒙的天氣,倒是與水鄉景致相得益彰。
“江南春雨潤如玉,往來不濕行人衣”,傘在這里似乎顯得可有可無。細雨的時節,最適宜在這里徜徉。小鎮的色彩濃郁卻不濃烈,恰如那泛著幽幽青色的濕滑河埠頭,仿佛承載著無數類似“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溫馨故事。小巷的石板路已經被路人的足跡打磨得光可鑒人,那是一種厚重而不浮夸的通透,像極了亙古美玉上的溫潤……
河岸壘砌得很規整,河道并非完全的筆直,水愿意往哪里去,河道就往哪里去。岸邊的柳,正當年,條兒稀朗,空氣中還不時傳來桂花的淡淡幽香,未謀其面,先聞其香~
南潯古鎮,河流縱橫,密如蛛網,池蕩星羅棋布,歷來就是“無橋路難行”,民間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橋”之諺。眾多各具風姿的石橋、木橋,構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據《南潯新志》記載,鎮區有石橋、木橋77座。至今被稱為南潯三古橋的是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據當地人介紹,廣惠橋的這對石獅子廣惠橋是青團老石工集祖孫三代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
綠油油的蒿草頑強地從老橋的石板縫隙里生長出來,已經幾乎蓋住了石碑上的銘文。有水自然離不開橋,小鎮橋多,坊間亦有“十步一橋”的說法。“走得橋比你走的路長”,尤其適合水鄉小鎮的人。大隱隱于市,遠離榮辱紛爭的小鎮唯一能讓人上上下下的,或許也就只有這結構簡明,卻又飽經歲月的石橋了吧。
站立在那古老的橋上,亦或是泛舟在靜謐的川流中,看著岸邊已經上了年代的小巷灰房擦身而過,都別有一番風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樣的意境,或許,也只有在這樣的古鎮中才能感受得到吧。
想去玩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