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刨出“國寶”?湖南剛剛又出土了兩件商代青銅器,器型首見!
11月25日,湖南省汨羅市文物局傳來“天字號”消息:汨羅出土兩件商代晚期青銅器,經專家鑒定分別定為一級(甲)和一級,其珍貴程度直達“國寶”。村民修路刨出“國寶”11月16日,汨羅市屈子祠鎮雙楚村在山上修路挖土時,一不小心,刨出了一“老物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訊后隨即對銅器出土地點進行調查和勘探,域鑒銅器鑒賞專家盧運全也是本次受邀專家之一,全程參與了本次現場調查勘探工作。此次出土的兩件銅器分別為銅觥和銅壺,出土時銅觥側置平放,鋬朝上,流朝下,銅壺倒置于銅觥內。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13/1000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級別定為國家一級(甲)銅觥器身呈扁圓形,直口、長流,流、口內側有凹槽,深腹、平底、高圈足,側附龍形鋬,上腹兩側置羊角犧獸,腹部及圈足飾獸面紋,口部飾菱形云紋,流口以下至圈足飾“C”形扉棱,鋬外側飾魚紋和蟬紋。通高67厘米、通寬41厘米、圈足高10厘米、流長25厘米、底長徑28厘米,底短徑23厘米,重13.45千克。這件銅觥器形高大、怪異,類似造型極少見到,但就紋飾的整體風格而言,比如突出眼睛的變形獸面紋、“C”形扉棱、羊角騰空設計的平嘴犧首等,與以尊、罍為代表的殷墟時期南方特征青銅器相一致。汨羅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趙磐感嘆:“這件商周時期器物器型怪異,出土時有一件獸面紋青銅貫耳壺倒置于器物腹內,我在文博崗位工作三十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器型!”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12/1000商獸面紋青銅貫耳壺,級別定為國家一級銅壺為直口、深腹、平底、矮圈足,口兩側置一對管狀耳,口下飾一周寬口獸面紋,腹部素面,圈足飾一周勾連云紋。通高31厘米,上口徑12厘米,圈足底徑15厘米,重2.25千克。銅壺的腹壁相對較直,下腹較高、外鼓不明顯,口沿下方飾弦紋和寬口呲牙的獸面紋,與中原地區常見銅壺有異,類似特征的銅壺在新干大洋洲商墓中曾有出土。總體而言,以上兩件器物表現出長江流域地方青銅器的特征,年代大致屬商代晚期。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34/1000中國青銅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青銅器鑒賞專家、湘潭博物館青銅器鑒賞專家、域鑒銅器鑒賞專家盧運全過去湖南地區曾出土過數量較多的商周青銅器,其中有很大一批是發現于江邊或江旁的山坡和山頂上,且多以單件或成套的形式出自坑中,而在這類坑的附近往往未發現其它遺存,因此約定成俗地稱為“祭祀坑”,本次發現的兩件銅器出土于一處名叫野貓咀的小山山頂上,海拔高度約80米,與汨羅江的直線距離約2.3公里,或為類似埋藏背景。遺憾地是本次并未在銅器出土地點,發現商周時期的文化層或其它遺存現象。觥籌交錯,器型首見觥,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盛酒器,西周后期逐漸消失,《詩經·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青銅觥最早發現于殷墟婦好墓,其絕對年代約當武丁晚期,西周中期以后基本趨于消失,流行約300余年。商周青銅觥,不論器腹、足部作何種形態,其前部均有槽形寬流、后部均有獸首大鋬耳(絕大多數)、有蓋,這是區別于其它器物最為顯著的特征。而綜合諸家觀點,可大致將商周青銅觥總結為以下四大類。01整體造型作動物形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22/1000司母辛觥,1976年出于殷墟婦好墓(M5),整體作立牛形,牛首前望,上有一對卷角,首與背連為蓋,身為器腹,以牛口與頸為流,以牛尾為鋬。蓋上飾數條仰視或側視形龍紋,口下正中有一扉棱延續至前胸,腹前端兩側及前足外側各飾一龍紋,腹后端飾并攏的雙翅和下垂之短尾,器、蓋同銘,共3字,作“司母辛”。通高36.5、通長47.4厘米,重8.4公斤。婦好墓的年代為殷墟二期。02 圓腹、三足或四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18/1000亞長觥,2000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M54。龍首形蓋,上有一菌狀鈕,龍角聳立,突目圓睜,口侈張,牙齒外露,牙間有縫隙。腹作扁圓形,前有槽形寬流,后有獸首鋬,四錐足外撇。蓋前端飾雙身龍紋,后端飾分解獸面紋及蛇紋,口下紋飾亦分兩段,前端飾象紋、蛇紋、蟬紋,后端飾鳥紋、蟬紋,腹部飾分解獸面紋,旁邊填以蛇紋,足飾三角葉紋,內填獸面及蛇紋,云雷紋地。器、蓋同銘,共2字,作“亞長”。通高18.7、流至鋬寬21.1、足高4.9厘米,重1.35千克。花園莊東地M54的年代簡報定為殷墟二期偏晚階段,絕對年代相當于祖庚、祖甲時期。03 圓腹、橢圓腹或方腹、圈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25/1000日己觥,1963年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鎮齊家村西周銅器窖藏。曲口寬流,有蓋,蓋前端作龍首形,豎角,突目圓睜,后端作浮雕虎首。腹四面起扉棱。長方形圈足,有足緣。蓋中間飾一小龍,兩側飾長尾鳥紋,口下飾龍紋和小鳥紋,腹部飾上卷角獸面紋,圈足飾兩對小鳥紋。器、蓋同銘,共20字(重文2),作“乍(作)文考日己寶尊宗彝,其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通高32、長33.5、腹深12厘米。同銘之器還有方尊一、方彝一,從形制、紋飾及銘文等來看,日己組器的年代應為西周中期前段,約當穆王前后。04 角形腹、圈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20/1000此角形觥1959年出土于山西石樓桃花莊墓。關于此器,馬承源先生描述道“一牛角形橫置的容器,前面尖端作龍頭狀,龍齒間隙可注酒,背為蓋,下有低淺圈足,后端無鋬,或即為兕觥之形”。據發掘者報道,蓋上飾夔龍紋,腹飾夔龍紋間類似鱷魚的花紋,圈足飾魚龍花紋,蓋里前部有銘文,通高19、長44、寬12、腹深7.5、足高2.5厘米,重8.6公斤。年代約為商代晚期。綜上所述,前有寬槽形流、后有大鋬、獸首形蓋與器身分鑄是商周青銅觥的基本形制,這既不同于同時期的鳥獸形尊,也不同于時代較晚的匜。而這一次所出土的這一件扁體筒形觥此類器型,在已有的出土文物資料中是未出現過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31824529/1000商周青銅觥出土情況統計目前,青銅觥只出現在少數大型高等級墓葬中,且出土較少,據不完全統計,已出土的和見于著錄的青銅觥不到百件,多數庋藏于國內外各個博物館、美術館中,鮮有流通,彌足珍貴。參考資料:岳陽日報、湖南考古、兕觥其觩:商周青銅觥之功能小議.韓文博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