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批“淮安區好人”名單出爐!
經基層推薦和評審小組評審,10人入選2023年第一批“淮安區好人榜”。1.張艷,女,1968年7月出生,淮城街道魚市社區居民。張艷16歲時父親去世,21歲時母親因病失能,長期臥床。她的大哥18歲時身患重癥肌無力,生活不能自理,臥床達36年,無兒無女。張艷作為家中的幼女,用稚嫩的雙肩承擔起照顧母親和哥哥的重擔。成家以后,除了照顧年邁的公公和患病的婆婆,每天仍要抽空照顧母親和哥哥。鄰里鄉親都夸講道張家有個好閨女、孫家有個好兒媳。(推報單位:淮城街道)
2.金礦,男,1952年4月出生,淮安區漕運鎮林南村人,國家級非遺南閘民歌主要代表傳承人。他是漕運鎮兩個外宣文化品牌南閘民歌和摜蛋之源的奠基人和堅守者,近五十年傾心南閘民歌的挖掘記錄整理研究工作,成就了南閘民歌事業,南閘民歌現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體育總局定性淮安南閘是摜蛋發源地。他從世紀之交起就開始宣傳打造,是摜蛋外宣報道第一人,目前他是淮安摜蛋特約研究員。古稀之年還在傾心工作進行奉獻余熱。(推報單位:漕運鎮)
3.管會娟,女,1987年8月生,中共黨員,淮安區平橋鎮沈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立足農村、扎根基層,帶領村兩委成員堅定樹立“黨建引領、黨員率先、為民惠民”的發展思路,以打造“和諧沈莊”為特色,創建“五彩黨建”品牌,探索符合本村特色的強村振興道路。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兩委干部參與管理,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共同合作的“黨建1+N”模式,共鑄平橋大米品牌,帶動村民致富,村集體每年增收12萬元。公共空間治理與集體土地流轉齊頭并進,多措并舉促增收達18萬元,走出了一條用“活”土地、端穩“飯碗”的村集體增收路徑。(推報單位:平橋鎮)
4.尹昌青,男,1968年生,淮安區欽工鎮供電所員工。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農村電力服務第一線,為農村用電戶做好各項電力需求服務工作。他主動關心幫助留守老人和困難家庭,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2022年12月,尹昌青在日常上門服務中發現,由于市面上退燒藥十分緊缺,農村的老人常常不能及時買到藥。尹昌青便將家中余出的藥品放在工具包里隨身攜帶,在走村入戶服務村民用電時免費分給有需要的留守老人。他的善舉受到《央視新聞客戶端》、《揚子晚報》等媒體報道,在獲得相關媒體5000元獎金后,春節期間,又全部購買了年貨贈送10多戶困難老人。(推報單位:欽工鎮)
5.王鴿,男,1990年4月生,中共黨員,淮安區施河鎮墩胡村黨總支副書記、監委會主任。2023年1月6日中午,施河鎮羽達羽絨廠因機械設備故障失火,距離起火點不到2米的倉庫堆滿了一袋袋的羽絨,再加上當時的風很大,火勢十分危急。根據自己在部隊多年滅火經驗,王鴿認為必須要快速疏通一條隔離帶,否則聚集在一起的羽絨極易引起爆燃。王鴿立即拿起滅火器往火勢蔓延地噴去,隨后跟其他人一起拼命地將一袋袋羽絨往外拖,直到消防救援力量趕來。王鴿果斷、英勇的救火行為確保了企業員工安全,為企業財產挽回重大損失。(推報單位:施河鎮)
6.劉楊,男,1986年9月生,中共黨員,河下街道城郊社區黨總支書記。上任以來,他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幫助轄區企業提升參與競爭的能力,加大總部經濟招引力度,增加稅收160余萬元。從2021年到2022年,社區每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百萬元大關。在重點項目中,他帶領工作組奮戰在一線,全力保障群眾利益,順利完成城市重點建設工作任務。為改善社區環境,他帶頭改造了20余條街巷道路,對轄區內小區排水設施進行了疏通和改造,極大緩解了長期遇水即漫、逢雨即淹的狀況。(推報單位:河下街道)
7.姚應淮,男,1976年7月生,中共黨員,順河鎮官路村監委主任。2021年7月12日傍晚,姚應淮在鎮里開會結束后騎電瓶車回家,途經延年村路段時,他突然發現前方有一個黑色小包,內有17000余元現金、手機和首飾等貴重物品,在原地冒雨等待一個多小時后,他通過手機來電聯系上失主姚炳任,及時將錢包歸還,并拒絕了他1000元的酬謝。2021年9月其本人在回家的路上又撿到一個女式錢包,內有現金一千多元、首飾、發票和證件等物品,總價值四萬多元。姚應淮根據身份證信息主動聯系到失主,并拒絕了7000元酬謝,其拾金不昧的事跡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推報單位:順河鎮)
8.李小芹,女,1974年8月生,中共黨員,淮安市關天培小學德育處副主任。30年來,李小芹老師一直擔任主科教學、擔任學科教研組長,近三年還擔任淮安市關天培小學德育處副主任,頭緒多、事務忙,但她毫無怨言。多年來,她堅持利用閑暇時間輔導留守兒童,每天下午放學后,都無償的為留守兒童輔導課業。她參與學校“杏壇播愛”志愿服務項目,不僅身體力行輔導福利院的孤殘兒童,而且資助了兩名家庭困難學生。她以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奉獻的情懷為關天培小學的德育篇章書寫最美的詩行。(推報單位:教體局)
9.徐玉林,男,1984年7月生,中共黨員,博里鎮三元村黨總支書、村委會主任。2018年三元村被評為全區“軟弱渙散村”之一,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村集體債務繁重,沒有任何經營性收入,是典型的貧困村。2019年徐玉林擔任總支書記后,積極尋找出路,謀劃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實現增收致富。他成立股份制合作社,探索出了“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土特產”的發展模式,成立電子商務平臺,利用線上平臺將多種農特產品推向市場,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讓更多人在家就業。同時,他還致力于水墨博里品牌發展和打造,讓地方特色農產品越叫越響。(推報單位:博里鎮)
10.張九英,女,1966年6月生,中共黨員,淮安區朱橋鎮閘南村村婦聯主任。1996年起,張九英25年如一日擔任朱橋鎮閘南村婦聯主任,工作踏實勤快,為人和藹可親。服務熱情周到,被村里婦女同志們親切稱為“娘家人”。2021年底,為更好關心服務本村老弱病殘弱勢群體,她與村干部一起,興建了閘南村殘障人士之家,有效解決了殘疾人的教育、就業和生活難題,幫助他們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一年多的時間里,在她的帶領下,全村21名殘疾人,每年人均收入2萬余元,重拾生活信心。她默默用愛溫暖著這個特殊的群體。(推報單位:朱橋鎮)
為他們點贊!
來源:文明淮安區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