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毛奇齡筆下的“淮陰市” 指的是老淮城
清代詩人毛奇齡(1623-1713)浙江蕭山人,明朝天啟三年出生,清朝康熙年間任過翰林檢討官。1663年明亡前曾在淮安住過一段時間,結交了一批淮城青年朋友。 圖:O_ops 康熙十七年(1676)毛奇齡56歲了,被舉薦赴京應試。路過淮城,很想見見故交摯友,但這些無一幸免削發拖辮之恥的友人,已成明朝遺民,大多堅持氣節隱姓埋名了。毛感慨不已,用“少年游”詞牌,寫了一首《過淮城》的詞: 少年游 過淮城行來但覓 旗亭舊跡(行來:一路走來。但覓;只想尋覓。旗亭;酒樓),下馬駐城闉(駐:駐足。城闉:外城,闉,讀yīn)。請看當日 淮流如故(淮流:淮河水。如故:照舊如當年一樣流淌),雙淚落征輪(落征輪:滴落到趕路的車輪上)。淮陰市上諸年少(諸年少:各位年輕朋友)相憶總沉淪(相憶:回憶起他們。總沉淪:都隱姓埋名,陷入痛苦境地)誰料衰年 征車北去(誰能料到自己56歲衰老的年紀還被應征乘車北上)羞見市中人(羞見:沒有臉面見)
毛奇齡在這首詞中,把老淮安城內的昔日少年朋友們稱作“淮陰市上諸年少”。
聯想到淮城上坂街北端與北門大街交界處,豎立了幾百年的 “淮陰市”石碑,系由明朝劉大文書寫。可見明亡后的清初毛奇齡所述的“淮陰市上”,即指老淮安城內。
借助“三淮”行政區劃幾度變更而獲取特殊利益的有些人,為撈取更多政治資本,把國家核定的歷史文化名城范圍擴張泛化后,又慫恿在韓信誕生地集中興建紀念韓信的胯下橋、釣魚臺、漂母祠等一系列仿古建筑,以圖抹煞老淮安同名實體古跡的歷史價值。
這些人現又借助審核歷史地名的機會,蠱惑上級相關部門,容許把新造景點的建筑小品之一——胯下橋,冒充為歷史地名,排斥淮安區的實體老地名。暴露了抹黑老淮安、繼續邊緣化老淮安的卑鄙用心,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好周恩來故鄉具有象征意義的囑托背道而馳!
作者:朝峰 吟龍
淮陰就是淮陰,不管它改成什么名字,總歸它還是淮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