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宣】江蘇淮安區:讓新質生產力成為鄉村振興“燃爆點”
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的關鍵。 平橋鎮地處江淮腹地,淮安南大門,南與揚州市寶應縣涇河鎮接壤,西臨大運河與漕運鎮相望,東連施河鎮,北接石塘鎮。全鎮總面積81平方公里,土壤肥沃,雨水豐沛,是傳統的國家糧食生產基地。 近年來,平橋鎮依據自身的傳統優勢,積極探索平橋鎮新時代發展的主題,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持續奏響鄉村振興的主旋律,繼承與發展同頻,傳統與創新共振,新質生產力在平橋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了前瞻性作用,新質生產力成為促進平橋鎮鄉村振興的“燃爆點”。 傳統特色產業是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的基礎。近兩年,平橋三胖子蘿卜干、大玲媽蘿卜干成為淮安周邊市場上的搶手貨,她們的蘿卜干甚至還被銷售到上海、廣東、深圳等大中城市,在銷售高峰期間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2023年冬季,三胖子蘿卜干營業額達7萬元,每斤售價22元,使用蘿卜原料2萬斤;大玲媽營業額15萬元,每斤售價23元,使用蘿卜原料7萬斤。銷售的價格遠遠高于超市和普通市場的同類蘿卜干價格,其原因就是蘿卜干制作過程中采用的都是傳統工藝,原汁原味,地道“小時候的味道”。平橋居委會五組以生產蔬菜出名,該組當年生產的蘿卜以高于市場0.5元每斤的價格被三胖子蘿卜干的抖音平臺帳號所有人張玉華一次性定購。 2024年2月的頭一天,李前村里傳來了好消息,該村牽頭打造的“平橋牌”大米收獲了400袋的訂單,2萬元的貨款直接匯入了村集體賬戶,讓村黨總支書記王建兵開心不已,而就在不久之前,李前村剛剛與南京審計大學達成合作,向其食堂輸送了14噸“平橋牌”大米。訂單接二連三,讓農民嘗到了錢袋子鼓起來的喜悅。 除了蘿卜干、平橋大米外,平橋鎮運河村的芡實種植,沈莊村的草莓生產基地,上河居委會的稻蝦輪作都成為平橋鄉村振興的一張張名片,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成為平橋鎮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取得成績的代表性成果。從這些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成果來看,平橋鎮新質生產力正處于加速發展的新階段,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還是植根于平橋大地土壤上的傳統優勢的基礎特色產業。從平橋有記載以來,憑借大運河水系的優質水資源和蘇北平原地區的優良氣候、土地環境,平橋大米、蘿卜、芡實等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從未中斷過,只不過,傳統意義上的平橋大米、蘿卜、芡實等農副產品的市場價格、市場定位沒有找到恰如其分合理空間,甚至于這些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化程度并不高,長期處于傳統農耕經濟的自然發展狀態。這些傳統的農副產品一旦搭上了新質生產力這趟高速列車,其創造的市場價值和帶來的經濟、社會、文化效益將是巨大的,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而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就是平橋的優秀的傳統地方特色產業。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快速落實地的時代選擇。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越來越得到準確地驗證,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這些科技創新為平橋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增添了騰飛的翅膀,加速了平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平橋鎮準確把握住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引領作用,嫁接傳統的特色優勢產業,對接鄉村振興的時代主旋律,寫出了合格的答卷,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三胖子蘿卜干、平橋大玲媽蘿卜干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條,得力于科技創新這條路。據三胖子蘿卜干抖音平臺帳號張玉華女士介紹,她的抖音平臺的粉絲達1.5萬之多,每天的瀏覽量過萬,點贊量過千,直播期間在線人數總是在數百以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粉絲圈和朋友圈。平橋大玲媽蘿卜干抖音平臺粉絲達2.3萬,每天瀏覽量超60萬,淮陰區、漣水縣粉絲經常專程前來學習。“三胖子”“大玲媽”坐在家里忙銷售,銷售的渠道就是線上訂單,物流直接從她們家里發貨。現代科技與傳統產業的聯姻,催生了一批新質生產力項目快速發展。 據平橋鎮稻蝦輪作基地項目投資人介紹,平橋鎮稻蝦輪作基地占地面積達到1070畝,畝產小龍蝦300到400斤,每年投放市場的優質小龍蝦,將通過網絡在線直播的方式銷售小龍蝦,完整的產業鏈催生了勞務、物流、旅游等方方面面的產業的發展,生態環境進一步的提升,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直接為平橋帶來較為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項目所在地區上河居委會周邊的當地居民解決富余勞務就業問題。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產力帶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的必然要求。平橋鎮緊靠京杭大運河,水田資源較為豐富,水稻種植條件十分優越,擁有十分濃厚的稻米種植文化。近年來,平橋鎮利用全國標準化糧食(水稻)生產基地創建契機,加大優質水稻品種的種植推廣力度,生產出了口感佳、品質優的水稻品種。全鎮6萬多畝的水稻種植面積,將逐步形成統一標準的市場定位,不斷適應新時代人們對優質高端稻米的需要,徹底改變過去稻麥生產“散、亂、差”的格局。 種植優質稻米,平橋有“三寶”,而這第一寶就是“測土配方”。“以前我們都是粗放型種植,稻米的品質拿到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李前村黨總支書記王建兵說,近幾年,他們邀請農技專家,通過“測土配方”技術對土壤進行體檢,按照稻米需要的營養,科學施肥,控制農藥使用量,補足土壤微量元素,讓農田吃上了“營養餐”。第二寶是“稻鴨共養”,讓鴨子擔當“種田能手”,一方面用鴨糞做肥料,減輕稻田污染,另一方面讓鴨子吃掉稻田中的雜草和蟲子,活水肥田。第三寶是“智慧種植”。“我們利用稻田智慧管理系統實時觀測稻田情況,通過手機APP就能及時加強稻田科學管理。”王建兵說,他們未來還要在田間建設氣象站,對農田環境溫度、濕度等要素進行實時監測。 沈莊村草莓生產基地,占地面積達60余畝。2023年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對原有的土地進行合理整合,引進草莓種植大戶種植優良草莓品種,采用了滴灌和定向施肥等技術,實現從田頭到市場的無縫對接,既保證產品的品質,也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土地的倍增效益迅速顯現,實現了種植大戶、村民、村集體“三贏”的局面,僅此一項,沈莊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3萬余元。 思想解放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條件。李前村按照“黨建引領村社一體合股聯營融合共建”的改革思路,探索了“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催生新質生產力,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保底分紅,破解了黨組織建設虛化弱化的問題,找到了為農服務的抓手和平臺,以李前村的優質稻米為代表的平橋大米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張玉華所在東風村黨總支書記揚振很有信心地說,他們將充分利用張玉華的網絡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動員更多地力量,全力做好服務工作,幫助張玉華解決原料、用工、場地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主動協調有關土地流轉的資源優勢,聘請種植業的專家學者,到東風村調研指導,適度擴大蘿卜種植面積,合理延伸蘿卜干產業鏈條,形成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三胖子”蘿卜干打造成東風村的網紅產品,成為東風村的支柱產業,讓東風村的群眾共享新質生產力給他們帶來高質量的幸福生活。 平橋鎮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激發內生動力,挖掘本地資源,讓那些傳統的、基礎的產業,通過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構筑新的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從而打造了平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名片,打造成平橋現代化建設的試驗田。(韓曉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