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守護“國家寶藏” 煥發時代新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我們要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持保護第一。嚴格依法保護、科學保護,遵循《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法律法規,確保世界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借助多學科多領域合作,高起點編好保護規劃和維修保護方案,精心組織項目實施。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加強世界遺產監測,推進智慧旅游,合理確定遺產地的游客承載量,不搞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守護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要推進活化利用,實施一批文物保護和文旅融合項目,大力實施“旅游+農業”項目,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深化交流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大遺產地宣傳推介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遺產交流活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發揮世界遺產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 匯聚保護力量。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加強考古、研究、保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堅持系統性保護,深化保護技術研究,增強科技能力提升,實施數字化保護等系統性保護工程,共同守好世界文化遺產。加強學術研究,加大重要文化遺產考古報告編寫力度,高標準、高起點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學術研究交流國際化。拓展文化交流傳播,強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推出一批精品展覽和服務,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踐行新發展理念。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遺產,讓古老文明綻放時代之光。站位賡續人類文明的高度,按照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指南的要求,把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置于文化、文物事業優先重要位置,全面推行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全面履行好守護全人類文化瑰寶的莊嚴承諾,用匠心呵護遺產;站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不斷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闡釋和展示弘揚,利用文物保護科技優勢,廣泛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以文化滋養社會;站位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弘揚世界遺產精神,通過發展世界遺產教育、研學、旅游和文創,讓世界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古老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囊括了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文化景觀等以自然特征為基礎的全部遺產類型,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在推動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后,我們要不斷強化世界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整體性保護,進一步增強遺產地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更好凸顯“文明古國”深厚的自然文化底蘊。(劉學君)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