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1-15 18:27:03
第38章 品嘗河下街辣湯 享受成長慢時光
“九月的韭菜,快來買啦!” “包子,新鮮出爐的肉包子,皮薄餡多,快來品嘗。” 早晨和暖的陽光照在里運河上,氤氳的氣息滋潤著運河兩岸。北岸的河下古鎮周而復始,新的一天在那熟悉的叫賣聲中開始了。向北眺望古鎮,涇渭分明的建筑看得出河下古鎮博大的胸懷,這里既有富可敵國的鹽商與官宦門第,又有生活在生活最低層的老百姓。 沈老爺此時此刻一如既往地從家出發,邁著輕快的步伐出了巷子,拐向了湖嘴大道吃他最愛的陽春面。在他內心深處對每天早有安排,早晨吃面,中午吃飯。 穿行在人聲鼎沸的湖嘴大道上,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河下大街小巷的尋常百姓們,他們習慣了這里的一切。 沈老爺自從有了孫子后,他的心情大悅,邁著方步走在石板街上回想著昨天兒媳說的事,他笑了笑,心想哪家孩子一個生兒就斷奶的?肯定行不通的。 還沒進面店,沈老爺就看到面店熱氣騰騰的,吃客們你來我往,店小二興奮地忙里忙外。 “沈老爺早!”面店小二早已笑嘻嘻地迎了上來,“老規矩?” “自然,不過小二今天給我面條少下一半。” “得嘞。” 這家陽春面是湖嘴大街上生意最好的一家,寧愿排隊等著也不去那門前冷清的店,那說明這家生意慘淡。 “好香啊!”小二端來了陽春面,自然外加兩個雞蛋,沈老爺聞著那味道贊嘆道…… “吃好了,小二錢在桌上。”沈老爺擦了一下嘴。 “沈老爺慢走。”店小二就是熱情。 沈老爺今天之所以只要了半碗陽春面,是因為他要去品味宋記辣湯。幾次在酒樓辦酒席,沈老爺親眼目睹了宋記不僅淮揚菜做得首屈一指,而且宋記的早餐因為一碗小小的辣湯而火爆。 回味著陽春面的況味,他加快了步伐。 遠遠地就聽到宋記早餐熱熱鬧鬧的聲響,進進出出的客人們吸引著沈老爺的目光。 “老板,再來一碗。”突然他聽到一個聲音,這個聲音里有幾分威嚴,抬頭一看是河下鎮幾個富得流油的鹽商也在這喝著辣湯,其中一個肥頭大耳的沈老爺認識。 “來了!”店伙計馬上應答,不一會兒從那深深的圓形木桶里盛好了一碗端給了鹽商。 掉頭發現來客人了連忙招呼:“沈老爺,稀客稀客,請坐請坐。” “給我來碗辣湯。”沈老爺瞅見一個空位置坐下說。 “好嘞。” 沈老爺觀察著吃客們一邊喝著辣湯,一邊吃著干的,有的是千張裹油條,有的吃包子,還有的吃著糍粑。 “沈老爺嘗嘗。”宋老板親自端碗辣湯來了。 “哎呀,勞宋老板大駕,折煞我了!”沈老爺起身接過藍邊碗說。 “這是我送你的。”老板晃了一下千張裹油條,“慢吃。” 他眼前這碗辣湯冒著熱氣,沈老爺了解伙計,伙計如數家珍地說給他聽。 辣湯有四種食材,面筋條、粉條、海帶絲、百葉絲。湯要用淀粉勾芡,不然清湯寡水。以前的辣湯是用洗面筋沉下來的淀粉勾芡的。面筋要先洗好放清水里靜置,然后慢慢地滑下開水里燙熟,再撕成小片。 海帶自然要提前泡好,清洗后把海帶切成細絲、煨爛。其余的如粉條、千張等都要沖洗干凈,切成絲。 大鍋燒水,水開以后倒入煨得半爛的海帶絲,沸騰后依次加入其他配料,花生米、百葉、面筋、粉絲等燒開。 只需稍等一片刻,那香氣襲人的辣湯便出鍋了。一大勺辣湯盛到碗里后,加香菜,淋香油、滴醬醋等,黏糊糊的湯汁、綠油油的香菜擠在百葉絲和海帶絲之間,點綴著面筋條,而上面是慢慢漾開的香油。 聽了店伙計的介紹,沈老爺輕輕一嗅,絲絲香氣和醋酸氣纏繞著、氤氳開來,喝著酸辣可口。 特別是寒風刺骨冬天,一碗濃稠又有嚼頭的辣湯下肚,胃口頓時開了,身子霎時暖了,精神自然清爽了,渾身舒服。 說起咱大明朝,不得不回溯歷史至1500年至,朱祐樘在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 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并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松。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 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被稱為弘治中興。 然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 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 斗轉星移,幾度春去秋來,不知不覺中沈坤已經到了上私塾的年紀。入私塾是許多家庭為子女提供教育的主要方式,私塾通常由一位有學識的先生在家中設立,招收學生進行基礎教育。私塾的教學內容以蒙學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和基礎知識。 在私塾中,學生通常會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以及《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 入私塾的過程通常是由家長或家族長輩為子女選擇合適的私塾和先生,然后向先生交納一定的束脩(學費),子女即可入塾就讀。在私塾中,學生需要遵守嚴格的紀律和規定,如按時到校、認真聽講、完成作業等。同時,私塾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禮儀,強調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 在明朝時期,私塾教育對于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杰出的文人、學者和官員都曾在私塾中接受過基礎教育,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此時大明朝是如此之背景,淮安府山陽縣河下鎮沈坤與吳承恩可謂生不逢時,但是沈吳兩家卻一如既往地重視儒道,一心一意想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坤兒過來,背《三字經》給娘聽聽。”沈府涼棚下涼風習習,少奶奶坐在那里乖涼,今天不上私塾,她要考考兒子了。 “知道了娘,來了。”不一會兒從書房跑出一個七八歲小男孩。他虎頭虎腦,頭上扎一方巾,整個人生龍活虎。他不是別人正是本篇主人公少年沈坤。 “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小男孩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誦著,奶聲奶氣,少奶奶聽得心花怒放。 “哼,不錯不錯!坤兒真聰明,娘就喜歡你讀書的樣子。”少奶奶表面很平靜,內心很洶涌,兒子求學如此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揚呢?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嗎?” “去吧去吧,別跑遠了。” 小沈坤高興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們玩去了。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雜陳。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誦著這些古老的經典。
如今,她把這些傳統和價值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保持一顆純凈善良的心。 她知道私塾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他們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這里他們學會了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等傳統美德。這些品德和價值觀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他們做人的基石。 遙不可及的科舉光環之下,多少學子為之奮斗,有的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更多的是名落孫山留下終身遺憾。 然而這個時代并不平靜,大明朝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動蕩。沈坤和吳承恩雖然生不逢時,但他們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和追求。 青春年少的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希望通過努力,將來為大明貢獻綿薄之力,也為自己正名。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私塾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知識和品德的培養,更為他們傳遞了一種信仰和精神。這種信仰和精神將激勵他們勇往直前,為實現遠大抱負而努力。 “不過,娘,小劉哥哥他們,有時候喜歡抓蟋蟀斗蟋蟀,那樣是不是很不禮貌啊?”小沈坤的疑問也是少奶奶心頭縈繞的問題。 “那個……”少奶奶若有所思道,“孩子啊,有些事嘛,雖然孩子們有時候會一起玩鬧,但這都是孩子之間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能傷害別人的感情。就像蟋蟀這種小動物,也是生命,我們不能隨意傷害。” 少奶奶輕輕地摸了摸小沈坤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坤兒,你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有禮貌,尊重別人。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小沈坤聽了少奶奶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不僅要讀書識字,更要學會做人。 夜幕降臨,私塾里的燈火依然明亮。少奶奶看著窗外的月亮,心中感慨萬千。這個時代的變化無常,但不變的是她對孩子們的教育和期望。 她相信只要他們堅持讀書、堅持學習、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就一定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立足。 春去秋來一個個早晨,私塾里書聲瑯瑯。這里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信仰的搖籃。在這里孩子們將一步步成長,為大明一展抱負。 七八歲的沈坤平日里按時走出巷子去先生那里讀書,沈夫人和少奶奶相夫教子,沈老爺和少爺就能安心地操持著沈府生意。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經在私塾度過了數個春秋。他的學識日漸淵博,品德也日益高尚。少奶奶的教誨,如同春雨潤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私塾的日子里,小少爺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討人生的真諦,也一同追求著心中的理想。他們相互鼓勵,共同進步,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感受著世界的美好。 沈坤不再只是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他們開始關注社會的現實,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學所能去改變世界。他們了解到大明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官員腐敗等。這些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要為國家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坤在少奶奶的教導下,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他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每一個人的感受。他的謙遜和善良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喜愛。 沈夫人和少奶奶看著孩子們的成長,心中充滿了欣慰。她們知道孩子要想真正光宗耀祖,必須參加科舉考試。 沈老爺和少爺也深感驕傲,他們看到孩子們在私塾里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做人。他們相信,孩子將能夠承擔起家族的重任,從而光耀門楣。 此刻的打銅巷那葉小店中清瘦的吳銳吳老爺,還是那副讀書人標配打扮。那山羊胡子依舊,頭上依舊扎著一頂方巾,身上還罩著那件青灰色竹面長衫,腳下自然是那雙平底卷口黑布鞋。 這個被竹巷街視為瘋子的吳老爺,委實是科舉考試的犧牲品。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1-23 14:58:08
第39章 小少爺私塾受教 少奶奶語重心長
“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小男孩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誦著,奶聲奶氣,少奶奶聽得心花怒放。
“哼,不錯不錯!坤兒真聰明,娘就喜歡你讀書的樣子。”少奶奶表面很平靜,內心很洶涌,兒子求學如此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揚呢?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嗎?”
“去吧去吧,別跑遠了。”
小沈坤高興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們玩去了。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雜陳。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誦著這些古老的經典。
如今,她把這些傳統和價值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保持一顆純凈善良的心。
她知道私塾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他們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這里他們學會了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等傳統美德。這些品德和價值觀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他們做人的基石。
遙不可及的科舉光環之下,多少學子為之奮斗,有的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更多的是名落孫山留下終身遺憾。
然而這個時代并不平靜,大明朝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動蕩。沈坤和吳承恩雖然生不逢時,但他們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和追求。
青春年少的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希望通過努力,將來為大明貢獻綿薄之力,也為自己正名。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私塾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知識和品德的培養,更為他們傳遞了一種信仰和精神。這種信仰和精神將激勵他們勇往直前,為實現遠大抱負而努力。
“不過,娘,小劉哥哥他們,有時候喜歡抓蟋蟀斗蟋蟀,那樣是不是很不禮貌啊?”小沈坤的疑問也是少奶奶心頭縈繞的問題。
“那個……”少奶奶若有所思道,“孩子啊,有些事嘛,雖然孩子們有時候會一起玩鬧,但這都是孩子之間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能傷害別人的感情。就像蟋蟀這種小動物,也是生命,我們不能隨意傷害。”
少奶奶輕輕地摸了摸小沈坤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坤兒,你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有禮貌,尊重別人。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小沈坤聽了少奶奶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不僅要讀書識字,更要學會做人。
夜幕降臨,私塾里的燈火依然明亮。少奶奶看著窗外的月亮,心中感慨萬千。這個時代的變化無常,但不變的是她對孩子們的教育和期望。
她相信只要他們堅持讀書、堅持學習、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就一定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立足。
春去秋來一個個早晨,私塾里書聲瑯瑯。這里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信仰的搖籃。在這里孩子們將一步步成長,為大明一展抱負。
七八歲的沈坤平日里按時走出巷子去先生那里讀書,沈夫人和少奶奶相夫教子,沈老爺和少爺就能安心地操持著沈府生意。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經在私塾度過了數個春秋。他的學識日漸淵博,品德也日益高尚。少奶奶的教誨,如同春雨潤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私塾的日子里,小少爺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討人生的真諦,也一同追求著心中的理想。他們相互鼓勵,共同進步,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感受著世界的美好。
沈坤不再只是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他們開始關注社會的現實,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學所能去改變世界。他們了解到大明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官員腐敗等。這些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要為國家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坤在少奶奶的教導下,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他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每一個人的感受。他的謙遜和善良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喜愛。
沈夫人和少奶奶看著孩子們的成長,心中充滿了欣慰。她們知道孩子要想真正光宗耀祖,必須參加科舉考試。
沈老爺和少爺也深感驕傲,他們看到孩子們在私塾里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做人。他們相信,孩子將能夠承擔起家族的重任,從而光耀門楣。
此刻的打銅巷那葉小店中清瘦的吳銳吳老爺,還是那副讀書人標配打扮。那山羊胡子依舊,頭上依舊扎著一頂方巾,身上還罩著那件青灰色竹面長衫,腳下自然是那雙平底卷口黑布鞋。
這個被竹巷街視為瘋子的吳老爺,委實是科舉考試的犧牲品。好在吳家香火延續,吳承恩已是黃口小兒。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123/170599304584492_896.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1-23 14:59:33
第39章 小少爺私塾受教 少奶奶語重心長
“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小男孩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誦著,奶聲奶氣,少奶奶聽得心花怒放。
“哼,不錯不錯!坤兒真聰明,娘就喜歡你讀書的樣子。”少奶奶表面很平靜,內心很洶涌,兒子求學如此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揚呢?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嗎?”
“去吧去吧,別跑遠了。”
小沈坤高興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們玩去了。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雜陳。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誦著這些古老的經典。
如今,她把這些傳統和價值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保持一顆純凈善良的心。
她知道私塾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他們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這里他們學會了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等傳統美德。這些品德和價值觀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他們做人的基石。
遙不可及的科舉光環之下,多少學子為之奮斗,有的十年寒窗一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更多的是名落孫山留下終身遺憾。
然而這個時代并不平靜,大明朝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動蕩。沈坤和吳承恩雖然生不逢時,但他們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和追求。
青春年少的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希望通過努力,將來為大明貢獻綿薄之力,也為自己正名。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私塾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知識和品德的培養,更為他們傳遞了一種信仰和精神。這種信仰和精神將激勵他們勇往直前,為實現遠大抱負而努力。
“不過,娘,小劉哥哥他們,有時候喜歡抓蟋蟀斗蟋蟀,那樣是不是很不禮貌啊?”小沈坤的疑問也是少奶奶心頭縈繞的問題。
“那個……”少奶奶若有所思道,“孩子啊,有些事嘛,雖然孩子們有時候會一起玩鬧,但這都是孩子之間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能傷害別人的感情。就像蟋蟀這種小動物,也是生命,我們不能隨意傷害。”
少奶奶輕輕地摸了摸小沈坤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坤兒,你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有禮貌,尊重別人。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小沈坤聽了少奶奶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不僅要讀書識字,更要學會做人。
夜幕降臨,私塾里的燈火依然明亮。少奶奶看著窗外的月亮,心中感慨萬千。這個時代的變化無常,但不變的是她對孩子們的教育和期望。
她相信只要他們堅持讀書、堅持學習、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就一定能夠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立足。
春去秋來一個個早晨,私塾里書聲瑯瑯。這里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信仰的搖籃。在這里孩子們將一步步成長,為大明一展抱負。
七八歲的沈坤平日里按時走出巷子去先生那里讀書,沈夫人和少奶奶相夫教子,沈老爺和少爺就能安心地操持著沈府生意。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經在私塾度過了數個春秋。他的學識日漸淵博,品德也日益高尚。少奶奶的教誨,如同春雨潤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私塾的日子里,小少爺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討人生的真諦,也一同追求著心中的理想。他們相互鼓勵,共同進步,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感受著世界的美好。
沈坤不再只是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他們開始關注社會的現實,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學所能去改變世界。他們了解到大明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官員腐敗等。這些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要為國家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坤在少奶奶的教導下,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他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每一個人的感受。他的謙遜和善良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喜愛。
沈夫人和少奶奶看著孩子們的成長,心中充滿了欣慰。她們知道孩子要想真正光宗耀祖,必須參加科舉考試。
沈老爺和少爺也深感驕傲,他們看到孩子們在私塾里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做人。他們相信,孩子將能夠承擔起家族的重任,從而光耀門楣。
此刻的打銅巷那葉小店中清瘦的吳銳吳老爺,還是那副讀書人標配打扮。那山羊胡子依舊,頭上依舊扎著一頂方巾,身上還罩著那件青灰色竹面長衫,腳下自然是那雙平底卷口黑布鞋。
這個被竹巷街視為瘋子的吳老爺,委實是科舉考試的犧牲品。好在吳家香火延續,吳承恩已是黃口小兒。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123/1705993131000394_717.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1 22:23:47
第40章 河下雙龍并駕驅 承恩慧眼識真假
當時間的車輪走進公元1515年時,千年河下古鎮這顆璀璨的夜明珠更加引人注目。而此時的吳承恩已是七八歲的年紀,進私塾學圣賢書《百家姓》《三字經》等,少年時期的承恩就表現出超強的潛力,自然備受先生寵愛。
“散學嘍!”私塾放學了,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跑了出來,自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春意盎然的季節到了,和煦的陽光照在身上特別舒服,空氣里蔓延著桃花的香氣。不遠處垂柳迎風跳著舞蹈,仿佛在向他們招手,天空上飄著幾只風箏,不時傳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聲。
走在打銅巷里,小承恩突然靈光一閃,他忽然拿起地上一個潔白的石灰塊,即興在墻上畫了起來,同窗好友好奇地看著他畫著,不一會兒一幅格調清新的美妙圖畫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畫面上幾只黑色的小燕子展翅高飛,一排排垂柳倒映在微風蕩漾的河面上,河中幾只被驚的白鵝在河面上奔跑著,幾個孩子在空地上放飛著風箏,兒童散學的歡快情景栩栩如生……
少年承恩自小對畫畫就特別感興趣,在來往路人駐足觀看中,他題上了一首應景的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眾人一片叫好聲中,對面長得五短三粗的大鹽商兒子不服氣地潑涼水,他指著吳承恩不屑一顧地說道:“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來試試啊?”同學一看為承恩撐腰。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聽見沒,你畫這鵝還能飛上天嗎?”這鹽商家小少爺頤指氣使地走過來說。
吳承恩一聽這話剛準備發火,可是他話鋒一轉:“孫少爺你懂什么?你看看我畫的是一般的鵝嗎?”
“還能變成鴨子不成?”孫少爺被吳承恩震住了。
圍觀的百姓越來越多,吳承恩指著其中一只說:“虧得先生教過你,我這個畫的是天鵝!”
“天鵝?!”百姓們一聽好奇地貼近一看,哇哦,這畫上的天鵝活靈活現,仿佛真的要展翅高飛了一樣。
“對,大家聽我說,孫少爺說的對,家鵝自然只能在池塘里撲騰,可是我畫的天鵝就大不一樣了。”小承恩一看圍觀的父老鄉親越來越多繼續說,“我畫的天鵝啊,它既可以在水面上游玩,又可以在天上飛,想飛多高就飛多高,想飛多遠就飛多遠,哪是孫少爺這家鵝所能比擬呢?”
“你——”孫少爺一聽肺都氣炸了,原想借此羞辱先生眼中的寶貝疙瘩,不曾想如今自取其辱,他走了兩步又回頭大聲說,“好 ,那我明天早上來看它到底能不能飛?!”
百姓們熱烈鼓掌為小承恩大快人心的舉動叫好,平日里鹽商家人一個個瞧不起老百姓,今天終于出了一口氣。于是,吳承恩舌戰鹽商家少爺的經過,被河下古鎮大街小巷的人們傳得神乎其神,而此時少年沈紳也走上了從儒道路。
明朝教育分為發蒙,童生 ,秀才也稱監生,舉人四個階段。發蒙這階段主要是會讀寫(通句讀):《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幼學瓊林》是發蒙階段教科書。
童生階段要求熟讀《四書五經》學會寫八股文、詩詞文章,以備參加科舉考試,此時課本《四書五經》《文心雕龍》《字貫》《古文觀止》等。
而秀才,科舉的入門考試已經完成要準備考舉人。要求精通八股文,教材就成了《四書五經》《時文》。
終極考試則是舉人,有考進士做狀元奢望的,除了《四書五經》《時文》外還要增加史書《二十四史》因為考進士是要考策論。
沈坤和吳承恩此刻教在啟蒙,所以當然要讀《蒙求》《千家詩》《幼學瓊林》了。
沈府里此刻沈少爺和夫人正在手談,沈坤在一旁認真地看著,小小年紀耳濡目染中,他已經知道了圍棋許多的道理。什么金角銀邊草肚皮,什么刀把五葡萄六,更別提什么征吃、接 不歸,當然最難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撲”,送對手一子,居然殺死對方更多棋,這也太神奇了。
“兒子,最近又學會什么了?”沈少爺趁著長考問道。
“《千家詩》。”小少爺畢恭畢敬地回答,沈少爺知道兒子很努力,特別是夫人對兒子打小就嚴格要求,她恨不得把滿腹經綸都教給兒子。
“背給爹聽聽。”
“《春眠》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沈坤正搖頭晃腦地背著,突然被少奶奶打斷了。
“坤兒,前邊你滾瓜爛熟了,不要背,娘考考你,《自詠》 韓愈背給你爹聽聽。”
沈坤應對自如:“《自詠》 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不錯不錯。”沈少爺聽了擊節叫好,“既如此,爹考你一考,《送毛伯溫》。”
少奶奶期待的眼神盯著兒子,小玲連忙遞小少爺茶杯,小沈坤喝了口茶大聲背誦:“《送毛伯溫》明世宗,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妙,我兒字正腔圓,爹和娘甚為滿意。夫人,從明早開始坤兒我要教他練武,你意下如何?”
“正合我意。”少奶奶一聽喜形于色。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201/1706797393628174_428.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3 08:23:21
第41章 法師點化沈老爺 沈銳對孫寄厚望
自正德二年丁卯年十一月初十子時(即公元1507年12月13日)本篇主人公沈坤誕生以來,沈老爺眼瞅著聰明可愛的大孫子呀呀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慢慢長大,他和夫人更是含情脈脈地盼著孫子長大成人,從小少年抓周那天起,沈老爺就篤定沈家的未來寄于沈坤。
也正因為如此,沈老爺和沈少爺共同為沈家的未來規劃了人生之路,看著沈坤搖頭晃腦地背著《百家姓》《三字經》,沈老爺高興得合不攏嘴。
“新鮮的蔬菜快來買啦!”沈老爺這天早上依然走出家門便向湖嘴大道走去,遠遠地就聽到街面上傳來的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那翠色欲滴的茼蒿,那滿身是刺的黃瓜……寬寬的石板路兩旁各式時令蔬菜應有盡有,成就著河下古鎮濃濃的煙火氣。
信步走在青青石板上,沈老爺聞著街道上熱氣騰騰的包子鋪飄來的香味頓時讓他覺得饑腸轆轆,于是他加快了腳步,可是前邊飄來油條那誘人的香味讓他饞涎欲滴,穿過摩肩接踵的人群,
“老板,生意興隆啊!”
“沈大老板,多謝陸個照顧小生意。”店老板笑嘻嘻地迎上來,“今天不吃陽春面了?”
“最近好上宋記辣湯了,來,給我一張百葉裹油條。”沈老爺從懷里掏出錢。
“在這忙,我走了!”沈老爺轉身向西揮了揮手。
春天就是舒服,盡管早上還有點涼,但是白天和煦的陽光照在人身上讓人渾身充滿力量。
沈老爺路過面館,店小二賣力地招呼著客人,一下子看到沈老爺,剛準備上前,沈老爺連忙頭一扭向北拐進了宋記酒樓,店小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沈老爺一頭撞在一個人懷里,抬頭一看是慈眉善目的悟空法師。
“阿彌陀佛,法師,你也愛喝辣湯?”沈老爺雙手合十。
“貧僧聽香客們夸贊宋記辣湯,今日特地前來化緣。”法師單手行禮,和沈老爺一同讓開路道,法師突然開了金口道,“沈施主,有一事一直想說與你,可否愿聽?”
“悟空法師哪里話,愿聞其詳。”沈老爺一聽法師話中有話,連忙停下腳步,暫且把辣湯之事放在一邊。他知道悟空法師是湖嘴大道南頭聞思寺住持,是河下古鎮家喻戶曉的德行高深的祇林名宿,沈老爺預感法師所說之事一定與他家關。
“幾年前,貧僧正閉目敲打著木魚,大雄寶殿禮佛,忽然大殿闖進兩個學童。”悟空法師回憶道,聽著法師一本正經的敘述,沈老爺腦海中復原了當時情景……
“十洲,放學我去寺廟玩,你去不去?”頭戴方巾的吳承恩對一個個頭略小的學童說。
“好啊!”
“沈坤,你站起來背一下《三字經》”先生一捻胡須。
沈坤一聽畢恭畢敬地站起來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學童們聽著沈坤的背誦,他們由衷地佩服沈坤。
終于先生說了句:“散學了。”
學童們一聽背起書包歡呼雀躍地跑出了白酒巷,此刻天色還早,巷子口沈坤看到了好友吳承恩正向他招手,他連忙屁顛屁顛跑了過去,兩個人走向聞思寺。
大雄寶殿里傳來住持敲打的木魚聲,嚇得他們連忙跪在拜墊上學著大人的樣磕頭。
起身他倆轉到后邊禪堂,忽見大和尚雙手合十雙目微閉盤在蒲團上,二人上前畢恭畢敬上前施禮后剛欲離開,突然一旁悟空法師停敲木魚,雙目睜厲聲道:“進一步,死;退一步,亦死,爾等當如何?”
年少的沈坤少爺目光堅定脫口而出:“吾寧可進而死!”
悟空法師大驚失色,不由輕輕一嘆。可一旁比沈坤大一歲的吳承恩沉思片刻道:“進既死,退又亡,小可旁行一側又何妨?”法師一聽微閉雙目。
“阿彌陀佛,多謝法師相告。”沈老爺聽了法師的回憶雙手合十,“孫兒性格剛強,寧折不彎,還請法師指點。”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悟空法師手捻佛珠后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惟愿佛祖保佑。”說罷飄然而去。
回想著法師剛剛的點化,沈老爺接受了住持的善意,他若有所思地緩緩移步宋記酒樓。食客人流如潮,沈老爺頓悟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沈老板,你來啊!陸個請坐,辣湯馬上來。”伙計一看酒樓的熟客前來連忙笑臉相迎。
看著熱熱鬧鬧的一樓店面座無虛席,大人帶著孩子,還有那孝心極好的兒子帶著老娘前來,沈老爺覺得心里暖暖的。
嚼了一口油條,抽出一雙筷子,沈老爺頭腦風暴乍起,沈家是軍籍即大河衛籍。大河衛難淮安新城,他是地地道道的山陽人。可是命運不濟的沈老爺為了養家,不得不做起了生意,所以心底始終想擺脫這不軍不商的身份,如今他在沈坤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沈老板,陸個慢用。”伙計親自端來熱熱乎乎的辣湯。
“好嘞。”沈老爺收回思緒的野馬,他覺得回去要和兒子商量一下……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3 08:23:30
第41章 法師點化沈老爺 沈銳對孫寄厚望
自正德二年丁卯年十一月初十子時(即公元1507年12月13日)本篇主人公沈坤誕生以來,沈老爺眼瞅著聰明可愛的大孫子呀呀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慢慢長大,他和夫人更是含情脈脈地盼著孫子長大成人,從小少年抓周那天起,沈老爺就篤定沈家的未來寄于沈坤。
也正因為如此,沈老爺和沈少爺共同為沈家的未來規劃了人生之路,看著沈坤搖頭晃腦地背著《百家姓》《三字經》,沈老爺高興得合不攏嘴。
“新鮮的蔬菜快來買啦!”沈老爺這天早上依然走出家門便向湖嘴大道走去,遠遠地就聽到街面上傳來的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那翠色欲滴的茼蒿,那滿身是刺的黃瓜……寬寬的石板路兩旁各式時令蔬菜應有盡有,成就著河下古鎮濃濃的煙火氣。
信步走在青青石板上,沈老爺聞著街道上熱氣騰騰的包子鋪飄來的香味頓時讓他覺得饑腸轆轆,于是他加快了腳步,可是前邊飄來油條那誘人的香味讓他饞涎欲滴,穿過摩肩接踵的人群,
“老板,生意興隆啊!”
“沈大老板,多謝陸個照顧小生意。”店老板笑嘻嘻地迎上來,“今天不吃陽春面了?”
“最近好上宋記辣湯了,來,給我一張百葉裹油條。”沈老爺從懷里掏出錢。
“在這忙,我走了!”沈老爺轉身向西揮了揮手。
春天就是舒服,盡管早上還有點涼,但是白天和煦的陽光照在人身上讓人渾身充滿力量。
沈老爺路過面館,店小二賣力地招呼著客人,一下子看到沈老爺,剛準備上前,沈老爺連忙頭一扭向北拐進了宋記酒樓,店小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沈老爺一頭撞在一個人懷里,抬頭一看是慈眉善目的悟空法師。
“阿彌陀佛,法師,你也愛喝辣湯?”沈老爺雙手合十。
“貧僧聽香客們夸贊宋記辣湯,今日特地前來化緣。”法師單手行禮,和沈老爺一同讓開路道,法師突然開了金口道,“沈施主,有一事一直想說與你,可否愿聽?”
“悟空法師哪里話,愿聞其詳。”沈老爺一聽法師話中有話,連忙停下腳步,暫且把辣湯之事放在一邊。他知道悟空法師是湖嘴大道南頭聞思寺住持,是河下古鎮家喻戶曉的德行高深的祇林名宿,沈老爺預感法師所說之事一定與他家關。
“幾年前,貧僧正閉目敲打著木魚,大雄寶殿禮佛,忽然大殿闖進兩個學童。”悟空法師回憶道,聽著法師一本正經的敘述,沈老爺腦海中復原了當時情景……
“十洲,放學我去寺廟玩,你去不去?”頭戴方巾的吳承恩對一個個頭略小的學童說。
“好啊!”
“沈坤,你站起來背一下《三字經》”先生一捻胡須。
沈坤一聽畢恭畢敬地站起來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學童們聽著沈坤的背誦,他們由衷地佩服沈坤。
終于先生說了句:“散學了。”
學童們一聽背起書包歡呼雀躍地跑出了白酒巷,此刻天色還早,巷子口沈坤看到了好友吳承恩正向他招手,他連忙屁顛屁顛跑了過去,兩個人走向聞思寺。
大雄寶殿里傳來住持敲打的木魚聲,嚇得他們連忙跪在拜墊上學著大人的樣磕頭。
起身他倆轉到后邊禪堂,忽見大和尚雙手合十雙目微閉盤在蒲團上,二人上前畢恭畢敬上前施禮后剛欲離開,突然一旁悟空法師停敲木魚,雙目睜厲聲道:“進一步,死;退一步,亦死,爾等當如何?”
年少的沈坤少爺目光堅定脫口而出:“吾寧可進而死!”
悟空法師大驚失色,不由輕輕一嘆。可一旁比沈坤大一歲的吳承恩沉思片刻道:“進既死,退又亡,小可旁行一側又何妨?”法師一聽微閉雙目。
“阿彌陀佛,多謝法師相告。”沈老爺聽了法師的回憶雙手合十,“孫兒性格剛強,寧折不彎,還請法師指點。”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悟空法師手捻佛珠后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惟愿佛祖保佑。”說罷飄然而去。
回想著法師剛剛的點化,沈老爺接受了住持的善意,他若有所思地緩緩移步宋記酒樓。食客人流如潮,沈老爺頓悟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沈老板,你來啊!陸個請坐,辣湯馬上來。”伙計一看酒樓的熟客前來連忙笑臉相迎。
看著熱熱鬧鬧的一樓店面座無虛席,大人帶著孩子,還有那孝心極好的兒子帶著老娘前來,沈老爺覺得心里暖暖的。
嚼了一口油條,抽出一雙筷子,沈老爺頭腦風暴乍起,沈家是軍籍即大河衛籍。大河衛難淮安新城,他是地地道道的山陽人。可是命運不濟的沈老爺為了養家,不得不做起了生意,所以心底始終想擺脫這不軍不商的身份,如今他在沈坤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沈老板,陸個慢用。”伙計親自端來熱熱乎乎的辣湯。
“好嘞。”沈老爺收回思緒的野馬,他覺得回去要和兒子商量一下……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4 16:07:29
第42章 前輩引領潘都堂 沈坤長成少年郎
沈老爺和他朋友吳老爺都知道,淮安府山陽縣人杰地靈,遠的不說,眼面前就有一個活生生的榜樣,那就是南門大街名叫小魚市口北面的潘都堂巷。
這條巷子不僅大魚市口、小魚市口居民知道其中的典故,沈老爺也是知根知底。
這條巷不長,巷內有一高墻深院特別矚目,其主人就是山陽縣城鼎鼎大名的潘季順府第。
說起這潘大人那可了不得,他在京城做到了都御史,可是一個手眼通天的人物。他相當于現在的反貪部長,隨時可以檢察京城大大小小官員,甚至可以直接上表勸諫皇上,不怕觸怒皇上掉腦袋。
因此這官大了去了,除了皇帝見面誰敢不稱他一聲“潘都堂”呢?
說起潘都堂鹽商進京聽到了震驚京城的美談,有一天上朝潘都堂上書進諫,不料他措辭太刺耳讓皇上掛不住了,當時龍顏震怒,皇帝被他氣得下令退朝了。
“且慢,皇上。”潘都堂不依不饒上前拉住皇上,誰知他一下扯壞了龍袍,當即跪下謝罪。
“臣冒犯皇威,請皇上責罰。”
眾臣從未見過這陣勢,連忙同跪替潘都堂求情:“皇上英明,潘都堂忠心一片為了大明社稷無懼生死,實乃大明之幸,皇上之幸。”
要是旁人今天皇上定當嚴懲,但是潘都堂一心為了社稷,此心天地可鑒。
可是,皇上居然沒有震怒,而是上前扶起潘都堂:“愛卿心系社稷,實乃朕的肱骨之臣,快快請起。”
朝堂之上頓時鴉雀無聲,文武大臣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們不由面面相覷,一個個匍匐在地:“皇上真是一代明君,大明百姓有幸也!”
朝堂之上發生的事件就像長了翅膀,很快傳到到鄉野民間,自然也就傳到了淮安府山陽縣。
話說沈老爺吃完辣湯后,沈老板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宋記酒樓,一路上想著自己剛剛的計劃,他越想越覺得可行。
他計劃在河下古鎮開一家名為“沈氏文房”的店鋪,專門售賣文房四寶和各類書籍,以此為沈坤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
他深知沈坤聰明好學,只需加以引導和培養,必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沈老板回到家后,立刻與兒子商量起這個計劃。沈少爺聽后也十分贊同,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為沈坤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于是,父子二人決定盡快著手準備,開始尋找合適的店鋪和貨物。與此同時,沈老爺也向街坊鄰居們宣布了這個消息,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
他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下,“沈氏文房”一定能夠成為河下古鎮的文化地標。
隨著時間的推移,“沈氏文房”終于正式開業了。店鋪內擺滿了各種珍貴的文房四寶和書籍,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光顧。
而沈坤在父親的引導下,在爺爺的督促下,更是在少奶奶精心調教下更加刻苦學習。
這一天沈坤正在店內讀書,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他好奇地走出店鋪,只見一群人圍在一起,似乎在看什么熱鬧。他擠進人群,發現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寫對聯。
老者筆走龍蛇,字跡蒼勁有力,圍觀的人們紛紛拍手叫好。沈坤也被老者的才華所吸引,他主動上前向老者請教。
兩人相談甚歡,沈坤越發敬佩老者的學識和才華。老者告訴沈坤,他是一位隱居在此的文人,年輕時曾游歷四方,學貫古今。
他見沈坤聰明好學,心中十分喜歡,便提出要收他為徒,傳授給他更多的學問和技藝。
沈坤欣喜若狂,連忙拜師學藝。從此以后,他跟隨老者學習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技藝,日夜苦練不輟。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在老者的悉心指導下,沈坤的學識和技藝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在老者的教誨下,他的名聲漸漸傳遍了河下古鎮乃至更遠的地方。
沈老爺看著兒子取得的成就,心中無比欣慰和自豪。他始終記得悟空法師的話:“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人們感嘆著沈家的幸運和福氣,也敬佩著小小沈坤的才華和努力。而這一切的背后,都離不開沈老爺那份深深的父愛和他對家庭、對兒子的期望與付出。
但是,沈老爺慢慢發現,沈坤待在河下似乎也不適當,孟母三遷的故事他耳熟能詳,看來是時候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說。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204/1707034021786633_821.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23 11:45:38
第43集 遷居南門寒窗苦 父子拳槍操練忙
1514年十洲八歲,鄉賢蔡昂入進士,排名第三,被朝廷封為翰林編修。消息傳到山陽縣,學子們備受鼓舞。
《明武宗實錄》卷106記載:九月癸亥,以旱災免廬風淮揚府州衛所夏稅有差。
此刻吳承恩早已是童生,縣學里先生得知這一消息,他情緒異常激動,捧起厚厚的發黃的典籍聲情并茂地讀起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道士,浙江省浦江縣人。漢族,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先生動情地誦讀,讓縣學童生們沉默不語,他們深知先生的良苦用心。
“先生,我輩當效仿蔡進士,頭懸梁錐刺股,埋頭苦讀,他日為大明效犬馬之力。”吳承恩挺身而出,先生欣慰地手捻胡須頻頻點頭……
沈老爺置身市井自然對傳聞甚廣的蔡進士了解頗多,他知道沈家一脈系于愛孫沈坤一身。雖淮安府境內數年災情不絕,可他對沈坤的從儒之道一直十分上心。
轉眼又過了四五年,來到了公元1519年即正德十四年己卯,其時沈坤已十三歲。為了讓沈坤專心讀書,這天他回到家中和家人商量沈坤求學大計。
晚飯過后沈家客廳燈火通明,除沈坤在書房讀書外,沈夫人和老爺高坐堂上。
“兒子、兒媳,想必你們已聽說鄉賢蔡昂中了進士,位列第三,成為名副其實的探花郎,官差騎著高頭大馬報喜時,那巷子里鞭炮齊鳴,山陽城為之震動。”沈老爺說起這眉飛色舞的,仿佛那中了進士不是別人,而是他的愛孫沈坤。
“十洲求學之事全憑爹爹作主。”少奶奶一聽便知,她第一個表態。
“爹,你有什么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吧。”
“爹非蠻不講理之人,實在是興奮之余心里甚是焦急,坤兒不是那塊料我也就不急了,可是自打他抓周就看出這小子與讀書有緣。你看他私塾讀的書早已滾瓜爛熟,應該給他找一個新去處了。”
“爹爹言之有理。”
“我有一個想法,縣城南門上有漕運府衙,下有縣衙,你們都知道縣學,每年只收20個童生,他們可是天之驕子啊。”沈老爺喝了龍井繼續說道,“所以,我在南門已經租好房子,打算讓孫兒居清靜之地全身心讀書。不知,爾等意下如何?”
“爹爹,太好了!”沈少爺一聽猛地站起身擊節叫好,他滿面紅光地說道,“如此,十洲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古有孟母三遷,爹爹效仿豈不好事一樁?”
就這樣沈坤暫別河下來到了縣城南門,三更燈火午時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每日在沈少奶奶的親自陪讀下,沈坤無論嚴寒酷暑,始終不敢有半點懈怠。
“小姐,小少爺讀書太辛苦了,是不是讓他歇息啊?”丫鬟小玲看了都不忍心。
“十年寒窗苦誰不知?可是,大丈夫要想一展抱負,不就得如此嗎?你看鄉賢蔡進士那番風光,是不是轟動半個山陽縣城?”少奶奶語重心長地說。
“可是……”
“可是什么?”沈少爺一腳進門好奇地問。
“少爺,你來啦?”小玲一見高興地拍著手知趣地笑著離開,“我去沏茶。”
“小玲心疼坤兒,說他讀書讀得太辛苦了。”少奶奶笑盈盈地解釋道。
“這些日子夫人著實辛苦了,坤兒怎么樣?”
“很好,他很努力。”
“好啊!”沈少爺接過小玲送來茶水,看著春意盎然的庭院,“這樣,我去看一下兒子。”
“去吧。”
“十洲。”沈少爺走進書房輕聲喚道,背影中沈坤正搖頭晃腦地沉浸在書卷中。
“坤兒。”沈少爺知道兒子沒聽到,于是輕輕拍打兒子肩膀。
沈坤掉頭一看欣喜道:“爹,你怎么來了?”
“爹來看看你,累不累?”父子相對而坐聊天。
“不累。”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明科舉是讀書人必須過的獨木橋,誰能夠獨占鰲頭,關鍵就看誰工夫深。“沈煒動情地說。
“爹,孩兒知道。”
“走,活動活動筋骨去。”沈少爺一拱手作邀請狀。
“我正想著要和爹切磋一下呢。”
沈少奶奶置身于鳥語花香的院落里,突然她回眸一看父子倆拉著手進入眼簾,頓時心中覺得很溫馨。不知不覺中兒子已經升高了不少,越來越像他爹了。
“來,十洲把爹教你的拳術演練一遍。”
晌午陽光明媚,但見小沈坤長舒猿臂熱身了。
“嗨!”突然他雙目凝視前方,猛地斷喝一聲,以氣催力開始了拳術演練。
夫婦倆出神地看著兒子,時而騰入空中,時而擺動長腿,端的是動如脫兔,靜若處子……
“好,太好了!”小少爺一趟拳術打完,額頭上已滲出晶瑩的汗珠。
細致入微的小玲遞給小姐一條潔白的毛巾,少奶奶站起身來到兒子面前:“快擦擦。”
“嗯,娘親。”少奶奶看兒子沒立即接過毛巾,她立即替兒子擦起來。
“娘,我自己來。”沈坤接過毛巾,青春綻放的俊俏臉龐顯露無遺,他突然探頭問,“爹,怎么樣?”
“我兒拳術已精進不少,這樣你歇息一下,爹把槍術演練給你看一看。”說著沈少爺來到院中央,他從架子上取下長槍紅櫻一抖……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223/1708659894954166_934.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24 21:32:56
第44章 閉門修煉文武道 災年回娘家求援
小少爺目不轉睛地看著沈少爺施展的槍術,手上不由自主比劃著,少奶奶在一旁笑盈盈地注目父子倆,眼里滿滿都是愛啊!
“小姐,你看小少爺!”小玲看著小主人手舞足蹈的,她和女主人一樣高興。
沈坤聚精會神地看著沈少爺練完槍,馬上遞上一杯水,他夸贊道:“爹,你這套槍術太棒了。”
“是嗎?”沈少爺左手收槍,右手接過茶杯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號稱百兵之王的長槍,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器中人氣最高的武器之一。《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長槍使用者,還要數蜀國五虎上將中……”
“爹爹,我知道。“沈坤有點急不可耐了。
沈少爺一聽望了夫人一眼,他笑容滿面地坐在少奶奶身邊對十洲說:“喲嗬,知道不少,說給爹聽聽。”
沈坤接過話茬兩眼放光,他此刻化身為說書人娓娓道來:“那趙云坐騎一匹玉蘭白龍駒,穿戴一身銀盔銀鏈甲,手持一桿龍膽亮銀槍,單騎突入敵陣殺得敵軍人仰馬翻,七進七出救下少主阿斗,趙子龍單騎救主千古美名揚。”
“不錯不錯!”少奶奶聽著兒子如數家珍,鐵骨錚錚的樣子讓她情不自禁地站起身,“《隋唐演義》中的常勝將軍羅成,人送外號‘冷面寒槍俏羅成’;而大宋‘忠君報國’的楊家將,楊家槍法更是讓那遼人聞風喪膽。”
“爹娘,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小沈坤突然站在院中央信誓旦旦地說。
“嗯,在爹眼里,伯生早已是男子漢了!”沈少爺上前撫摸著兒子的頭,“爹教你槍法好不好?”
“好。”
天已近晌午,少奶奶主仆二人張羅午飯去了,院子里沈少爺一招一式傳授……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家人在南門其樂融融地吃著午飯,伯生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慢慢長大。文有少奶奶把關,武有沈少爺指點,這才成就了日后的沈坤文武全才。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沈坤十一歲,《明武宗實錄》卷大學士梁儲等言:四五十日內大雨如注……淮揚等處,又南北襟喉之地……房屋坍塌,人畜漂溺,難以數計。淮安新舊城內駕船行走,居民半棲城上……
時隔兩年即正德十四年五月乙已新城發生火災,新城乃大河衛署所在地,其時沈坤在南門讀書。當年十一月甲寅武宗南巡過淮,佞臣朱彬驕橫,擾得淮安府雞犬不寧……
歷史仿佛也在考驗著年少的沈坤,可是沈坤一直牢記家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可是,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多災多難的淮安發生天大的災荒,《明武宗實錄》戶部言:“淮揚等府大饑,人相食。”
此刻的沈坤已滿十四歲,這一日小玲在少奶奶耳邊嘀咕:“小姐,家中米已短缺,不日斷炊。”
“我知道了,午飯后陪我回娘家一趟。”
“太好了,我都想夫人了。”小玲喜形于色。
南門本就靠近娘家不遠,沈少奶奶知道這幾年風不調雨不順,沈家家底眼看就要見底,她不得已回到娘家,特意讓帶上兒子一同前往。
“老爺夫人,你們看誰來了?”家丁前來稟報。
徐老爺和夫人抬頭一看,原來是女兒和外孫回娘家了,臉上頓時笑容滿面。
“爹娘,不孝女兒回來了,你們一向可好?”
“爺爺,奶奶,孫兒好想你們!”說著上前拉著徐夫人和老爺的手,徐家上下喜氣洋洋。
“孫兒,人都說十年寒窗苦,依我看你似乎不然。”徐老爺察言觀色道。
“爺爺,自古英雄出少年,孫兒最崇拜的是那精忠報國的岳飛。”氣宇軒昂的沈坤侃侃而談,“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好啊,岳飛乃當之無愧的武狀元,他槍挑小梁王,大敗金兀術,為后世景仰……”爺孫倆相聊甚歡。
徐夫人拉著女兒的手噓寒問暖,敏銳的好發現女兒一臉憔悴,連忙問:“閨女,此番回家面容灰暗,看來沈家日子不好過啊。”
“還是為娘明察秋毫,女兒也就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了。”少奶奶羞怯地回應徐夫人的問話,“家中已經斷炊,不得已……”
“別說了,這些年不是水災,就是火災,山陽縣百姓日子過得艱難,有的地方已經餓得吃人了——”徐夫人小聲說道,“不過女兒放心,有為娘一口吃的,就有你娘兒倆半口,你不必擔心。”
“娘親!”母女倆抱在一起,少奶奶感激的淚水如黃河決堤一發而不可收……
時年八月一日沈坤正在書房讀書,突然大魚市口方向鑼鼓喧天,后來他才知道翰林院編修蔡昂因病上奏朝廷還淮養病,地方縣衙自然一番恭維,歡迎蔡編修回山陽縣。
耳濡目染中,英俊少年沈坤深深懂得爹娘一番良苦用心,所以他在圣賢書中縱橫馳騁,為日后飛黃騰達打下扎實根基。
而其時河下古鎮的好友吳承恩,沈坤已好久不見,話說正德九年(1514)春闈大比之年,皇上欽點的探花郎是淮安府山陽縣的蔡昂。
縱觀歷史淮安中進士者不乏其人,但是進入三鼎甲的卻是大姑娘坐轎子——頭一回。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飛出京城,自然傳到了淮安,府縣官員爭相慶賀,本來根本算不上富裕人家的蔡家升格為蔡府,事隔不久蔡府改頭換面,擺上了石鼓,站上了門房,頓時高門大院的派頭像模像樣了。
河下古鎮打銅巷的吳宅中小有名氣的吳承恩,自然羨慕探花郎今日的風光,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期盼自己狀元及第的那一天。
“今天看熱鬧了?”晚上例行檢查完功課,吳銳打量著承恩問道。
“嗯的,先生放假了。”吳承恩忐忑不安回應,他知道爹爹的期望,期望他能光耀門楣。
“看出點什么沒有?”吳銳和顏悅色地追問。
“蔡家是探花府了。”
“知道什么是探花嗎?”
“這我還不知道,狀元、榜眼、探花嘛。”吳承恩脫口而出。
“嗯,不錯,探花就是進士第三名,讀書人中了進士,皇上請他們吃飯,那叫瓊林宴,那真是春風得意啊,而后蔡公子就要進翰林院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224/1708781550045589_803.jpg
一夢河下
發表于 2024-2-28 09:17:29
第45章 承恩設計懲奸商 苦等良機拜蔡昂
吳銳吳老爺自己也不會想到,今日他與兒子一番閑談,居然讓少年承恩多年后做出了驚人之舉,成為山陽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暫且按下不表。
少年吳承恩早已是河下古鎮知名的才子,他的字畫還是文章早就名滿山陽了。誰家能求他一墨寶,寫上一幅對聯,那一定是祖墳冒青煙了。
城南門外有一家名叫全興的糧行,店名用的就是張老板的大名。他知道現在吳承恩如今炙手可熱,一直打著如意算盤想請承恩幫他,一來打打廣告讓生意更紅火,二來也能蹭蹭斯文人的名氣抬高身價。
“不行,請另請高明!”可讓這張老板糾結的是,無論他托什么人上門求吳承恩,承恩就是不松口。
“一個酸腐文人,架子還不小?”張老板在糧行里自言自語,那言語中很是不屑。
嘴里這么說,可他心里很不服氣,自己大小是城南這片數一數二的糧行,憑什么這樣對他?他端著紫砂壺品了兩口碧螺春忿忿地說:“不行不行,這個對聯我還非他不可了。”
“都過來!”張老板放下茶壺對忙碌的伙計們說,“打今兒個起,你們把眼睛都給我瞪圓了,只要吳承恩從我門前過,立即通知我,老爺我有賞!”
“是!”手下人回應的聲音實在不敢恭維,伙計們心里知道,老爺說過八百回賞了,哪一回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張老板,你這秤不準啊?”一個婦女抱著孩子過來,她把包放下說,街坊四鄰一聽都圍了過來。
“胡說八道!”酒肉肥腸的張老板滿肚邪火真沒地方發,他一聽就像那炮仗一樣一點就著了,“大家看到了這個大膽刁民,她在路上藏了糧食,想來糊弄我?沒門!”
“你,你,欺負人,我才沒做那缺德事呢!”婦女被他這么一說急得臉通紅。
“大伙看看,本店向來童叟無欺,當面核準,出店概不負責。”說著張老板指著墻上的公告大聲讀著。
恰巧此時吳承恩從門前路過,一個眼尖的伙計連忙報告:“老爺,才子才子!”
“什么才子才子的?”張老板不耐煩道,他嘴里念叨著突然想起了什么向外一看,瞬間眼睛放光跑了兩步上前滿臉堆笑拉住承恩,“才高八斗的吳秀才,相逢不如巧遇,我可算逮著你了。”
“張老板,我有事,有事!”吳承恩后悔打此路過了,否則怎會當眾被他糾纏。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特別是這種勢利小人。吳承恩不再推辭,徑直同他走入店中。
“伙計,快沏茶,沏上等碧螺春。”受寵若驚的張老板語無倫次地吩咐著手下,“快擺上文房四寶。”
吳承恩略一思忖,他提起毛筆用他那名滿山陽的半隸半草在紅彤彤的紙上寫下:“全興大糧行,慈風楚城揚。”不過其中“風”中草書,就像“夙”一樣,張老板高興還來不及,他哪里會注意這些。
“好好,太好了!吳先生真給我面子,小店蓬蓽生輝!”張老板嘖嘖稱贊,“橫批有嗎?還先生可否一并賜墨寶。”
“有的。”吳承恩特意蘸了一下墨寫道,“去四首。”
寫罷他一撂筆:“我還有事,告辭!”
老百姓看著名氣如日中天的吳先生居然給全興糧行寫對子,大家直搖頭:“唉,秀才也為五斗米折腰啊!”
“多謝吳秀才,慢走,有空吃酒啊!”張老板此刻就好比小狗掉進了茅坑——暈呢!
他一想今天分文未花就求到了對聯,就這么貼在大門上豈不可惜?一看對面做招牌的,他即刻笑嘻嘻地拎起對聯走了過去:“何老板,給我裝飾一番,用油漆將這幅對聯刻在門板上。”
“好的張老板,照辦!”
第二天一早全興糧行門前人群來來往往,整個城南街道上十分熱鬧。穩八八坐在糧行里品著碧螺春的張老板,他閉著眼睛正洋洋得意地哼唧哼唧,他想今天肯定是生意興隆。
忽然,他第六感發現似乎今時不同往日,睜開眼一看左鄰右舍對著店門對聯指指點點的,有的連聲叫好,也有的指指點點的,咦,怎么回事?今天客人不多反少,難道——
他一下子坐搖椅上彈了起來,差點摔個狗吃死:“顧賬房,來來來。這對子有問題?”
“沒問題,吳先生的字那是入木三分,全無錯誤。”
話音未落,一個私塾先生模樣的老者從門前路過,他瞅了一下對聯和橫批噗嗤笑出來聲。
“敢問先生,怎么了?”
“表面上是夸你,實際上是恥笑你呢!”
張老板一聽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請賜教。”
“去四首,對聯變成‘王八大糧行,心歹楚城揚’了。”老先生大聲念道,圍觀的百姓們一聽鼓起掌來,張老板氣得當場吐血。
“快,拆下來,給我燒了,吳承恩,我跟你沒完!”
吳承恩此舉在山陽城家喻戶曉,城南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傳得越來越邪乎,全興糧行張老板最后也拿吳承恩絲毫沒有辦法,是你請人家寫的,對聯如何你主家自己不會看?所以全興糧行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眨眼間已是正德十五年即公元1520年。話說這一年淮安府餓殍遍野,甚至出現了人吃人,此刻的淮安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上回書說到是年八月,家住山陽縣京城大官蔡昂編修告病還鄉探親,自然受到上上下下的禮待,好消息不脛而走。
十五歲的少年承恩慢慢長大,僅比沈坤大一歲,他很有書生范兒,羽扇綸巾,滿腹經綸。
多年來他為吳老爺臉上貼了多少金?吳銳老爺甚是欣慰,但他始終沒能銘記自己出生在“兩世相繼為學官”的官宦家庭,盼望著吳承恩能飛出河下鎮,飛出山陽縣,飛出淮安府,光耀祖宗。
吳承恩焉能不知父親的心病?他也在苦苦地等待著這個出人頭地的機遇。可他知道機會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自己積極爭取。
聽說名譽淮安府的京官蔡昂回到了故鄉山陽,吳承恩心中萌發一個大膽的想法,心中暗暗發誓要尋覓一時機登門拜望。可他知道自己將去的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府,還要從長計議,急躁不得……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https://magimg.hao0517.com/pic/20240228/1709083014547445_230.jpg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